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归宿问题,历来争论不休,目前“通山说”、“夹山说”以及“青城说”成鼎足之势。三家在对李自成归宿问题的讨论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于支撑论点的史料的详细考证和甄别,史料使用的随意性较强;在史学方法上,过分倚重家谱和民间传说,使得论证本身缺乏科学性,立论基础薄弱。论争中在学风方面也存在问题,如不求甚解、党同伐异、缺乏沟通等。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纠正,就永远无法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2.
“美学大讨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对于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在审美观念和学术形态两方面,均有铸型作用。就文化背景言,它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与毛泽东“双百方针”双向作用之结果;就学术渊源言,它又是前苏联美学论争之移植。哲学美学是它对当代20世纪美学最大的学术规定,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是其最深刻的学术教训。  相似文献   
3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文学论争是最为复杂的.由于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观念左右文学史的研究,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评断文学发展的脉络,因此,在这种语境中,长期以来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似乎成了新民主主义史的佐证与阐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论争大多以武断的言论予以评判,以先人为主的观点按图索骥式地运用史料,上纲上线式的分析使文学论争等同于阶级斗争,使某些原本仅仅由于文学观念分歧导致的文学讨论、文学论争,常常变异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搏斗,甚至连当时朋友问对于文学的切磋,也上升至阶级视阈进行审视、评说,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心态更加剧了文学史研究的偏颇,尤其在对于史料的研究中,缺乏论从史出、回到历史原点的研究方式,而往往采取本末倒置的方式,先定性质再找材料,使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论争的评说缺乏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34.
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纪年"论争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各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向清王朝皇帝纪年"正朔"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孔子纪年以及帝尧纪年、大禹纪年、秦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并围绕"纪年"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纪年"论争。文章从"国家认同危机"、"正统性诉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内在要求"等三方面对晚清"纪年"论争进行文化解读。剖析其所蕴含着的深层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35.
王跃  章夫 《四川省情》2005,(5):33-33
成都平原有都江堰的灌溉之便,成都地区又是著名的生猪生产基地,川西平原物产丰富,连李白都感叹“锦城云乐”。成都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千姿百态,不同黄土高原的人生活那么单调乏味。那种风沙、那种干旱、那种贫瘠很使人悲怆。成都人没有这种悲凉感,盆地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四季桃红柳绿,生活富足,使成都人产生的是陶醉感和满足感。一座城市的兴起必须依托肥沃的经济腹地,特别在农耕时代;要有足够丰富的农业产品,才能保证其它各行各业的发展。西安(长安)是建立在渭河平原之上的,太原建在汾河谷地,正因为如此,建立在川西平原上的成都在两汉三国时…  相似文献   
36.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是中国国内对日认识的一种重要观点,其发展过程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日 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研究和宣传明显增多,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日两国国内发展 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国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观点,还存在着大量不同的 看法,主要集中在军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制约因素的强调、 对日本国内多元化与右倾化关系的看法等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映了中国国 民中存在的一种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对日本未来发展的警觉和忧虑,这已经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关于上述观点争论的由来、争论焦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 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37.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者,亦有拥护者,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80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地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38.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西南族群研究和彝学研究方面都有大量的著述,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郝瑞教授在回顾自身的中国西南研究历程中,就多点民族志、田野中的合作与对话、民族与族群的论争、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西南区域人类学的研究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39.
出于宣扬各派学术和抗金大业需要,南宋理学各派名家纷纷借诸葛亮说理论事,南宋前期的诸葛亮评价多称赞其集"仁人君子、英雄豪杰、忠臣义士"于一身,很少人批判其法家治术,评价之高远超北宋。南宋后期,诸葛亮赢得朱子后学和失意文人的一致称颂,成为道德完人和精神偶像。南宋诸葛亮评价的思维走向与理学内部纷争演变关联密切,前期强势的湖湘学派、浙东学派强调经世务实,盛赞诸葛亮躬行儒家济世情怀、践行人臣之道,而弱势的陆朱学人则痛心其运用申韩霸术。发展至后期,独尊天下的朱学后人主张穷理尽性,一致标榜其道德风范,诸葛亮良将、忠臣、圣人形象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