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0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303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130篇
人才学   5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595篇
理论方法论   230篇
综合类   3004篇
社会学   281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宗炳阐发的"含道暎物"与"澄怀味象"是两种感物方式.由这两种感物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义不仅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一整套技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整套寻求艺术精神的方法."神思"是宗炳的二度感物的主要方式,不仅包含"无空间之间隔",而且也包含"无时间之限制",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作用非凡.  相似文献   
42.
无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都只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客观事物的伦理意旨,因为儒学的本质是修身为本的为政之学,其主旨是不可能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所以儒学的盛行尤其是理学在明代的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3.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4.
论庄子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道创生一切,也创生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道的载体,人要体道而行。为了推动道的运行,人应该珍惜生命。人的生死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规律,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庄子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超然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5.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而对中国哲学中从荀子到刘禹锡、柳宗元等,在传统的"天人之辩"上,主张"天人相分"的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严复恰恰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严复的理路,还可以在儒佛乃至民间心理中寻找到更多的依据,而史华慈所说的"力本论"其实是其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46.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47.
“三戒”之说,“屏四恶”思想,“绝四毋”之说,“尊五美”思想和“三贵之道”是儒家“德性”智慧的结晶。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理论认为,成功的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决定的。打造企业家的“道德形象”,实施“自我管理”,应当从儒家“德性”智慧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8.
对于儒家和佛家来说,不存在一个外在的超越者。真正的儒和真正的佛乃是“内在超越”意义上的存在者,这种“内在超越”者不是远离人而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的“性”中,存在于人的境界当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儒佛是相通的,它们皆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  相似文献   
49.
“道经”首篇是《老子》全书之总纲,当从“以老证老”、考虑语境、整体把握这三原则出发来考察,方能正确地阐释本章之旨。其中“道”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形而上的“非常之道”,而“无”和“有”则是老子分别对远古蛮荒与近古物质两个时代的称呼。  相似文献   
50.
现有研究对于威胁情境和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未达成共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具体研究情境,从威胁情境的时间和类型两个角度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以内群体认同和关注他人为中介机制,提出重大公共威胁情境下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双路径形成机制和相关调节变量.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于新冠疫情这种捐赠方和受助方同时面对的公共威胁情境:1)潜在捐助者所在地的疫情严重程度对其捐赠意愿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2)群体认同和关注他人具有相反的中介作用,其掩盖了潜在捐助者所在地的疫情严重程度对其捐赠意愿的影响;本地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会增强个体的内群体认同继而正向影响捐赠意愿,另一方面会使个体减少关注他人继而减弱其捐赠意愿.3)威胁情境影响过程中,区域文化取向调节了内群体认同的正向中介作用和关注他人的负向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相较于偏个体主义,当区域文化取向为偏集体主义时,本地疫情严重程度对于内群体认同的正向影响能够增强,对于关注他人的负向影响能够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