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57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新旧转捩之关键人物,其儒家道统论的提出不仅为宋儒开辟了理学的初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儒家道统论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圣、贤、君子层次分明的理想人格论更是具体展现了韩愈道统论对时人在安身立命、接人待物方面所应有的精神状态、道德认识及行为准则的要求与标准。韩愈理想人格论中,作为万世标准之圣人是无过、无所不通的;而贤人是不贰过者、不遇时不得道时是独善其身者,而一旦遇时得道,就必兼济天下,而且贤与圣一样是"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者";君子则是好恶分明、任人如器且重于责己之人。韩愈所提出的理想人格论是其道统论的具体展现与现实要求,研究韩愈的理想人格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道统论提出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2.
53.
54.
韩愈诗歌受梵文、佛典影响,具有浓郁的佛禅韵味,其原因却颇为复杂。有个人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形式本身的原因,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异质文化的影响。作为异质文化的佛学在唐代的影响弥漫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渗透进了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韩愈诗歌受这种影响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55.
道统,就是按照某种认定的“道”为原则而甄选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并依某种顺序编排成一个谱系。道统说并非古已有之,唐宋以后则颇为兴盛。但究竟何为道统之“道”,则各家的界定均有不同,或偏于外在的规则,或偏于内在的本心,或诉诸社会的道德实践,或究心于空灵玄妙的内圣工夫。由此建构起来的“统”,也不尽相同,有此家认定的人物,他家予以否认者,反之亦然。倡导儒家的道统说,有必要辨明所要弘扬者是何种道,所要传承者是谁之统。  相似文献   
56.
韩愈《双鸟诗》意义晦涩难明 ,引起许多争论。总括起来有四种观点 ,即韩愈前后之执政者说 ,佛、老说 ,李白、杜甫说 ,韩愈、孟郊说等。但从《双鸟诗》文本出发 ,参之以相关文献 ,“佛、老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57.
韩愈与潮州若干史实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贬谪潮州,治潮虽八月,却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功绩与传说,一直为研究者所重,然众说纷坛。本文着力于考古、文献资料的探索,力图就韩愈治潮时潮州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众所周知的韩愈捐俸兴学、解放奴隶、移风易俗等相关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得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8.
唐代杨倞所著《荀子注》,征引了"韩侍郎"的一些观点,此"韩侍郎"即韩愈韩愈的注文有得有失。荀子和韩愈在人性论的立论方式方面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59.
郭畑 《船山学刊》2011,(4):117-121
韩愈因为提倡古文、高唱儒道、排辟佛老而见重于世,其地位甚至一度有超越孟子之势。北宋中前期,僧人契嵩以非韩为策略来阻遏古文运动的排佛攻势,他指责韩愈急于求仕,批评韩愈的儒道阐释和性三品说,认为韩愈是"文词人"而并未知道。契嵩非韩,促使士人对韩愈的评价由高转低,而此后士人对韩愈的批评,也大抵不出契嵩非韩的范围,韩愈的形象最终被定格为有功于儒道的"文士"。新儒学的成形,是在儒释互动中逐渐完成的,而契嵩非韩与韩愈地位的转折,正是宋代儒释互动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相似文献   
60.
唐宋之际儒学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可以通过对韩愈、二程天论的分析体现出来。从韩愈的“天命”到二程的“天理”,体现出唐宋儒学对天性质的界定从意志之天转变为义理之天,天的功能从天地万物之性由天命赋予转变为天地万物之理由天理转化,天人合一关系从外在合一转变为内在合一。从韩愈的“天命”演变成二程的“天理”,带来了儒学发展质的飞跃,这种演变是儒学发展的必然,是儒学为了对抗佛教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