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42.
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文类,汉赋具有毋庸置疑的经典性。司马相如作为汉赋创作的奠基人物,其作品被经典化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相如赋却经历了初成阶段的词章、思想与文本的纠葛,发展阶段经学对辞赋的介入而出现的向背与矛盾,特别是通贯赋史的由“辞宗”到“赋圣”称号的变迁以及内涵从修辞而体义的进程,其彰显的时代性与独创性皆值得探讨。而回归汉廷的文学思考,则是相如赋经典化的现代认知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3.
章太炎《国故论衡·说儒》指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作为达名,儒在古代中国往往是知识阶层的统称,而且也并不仅限于儒家门生。作为一类物事的种属称谓,儒通常用以指称具有一定德行品格与专门才能的人。作为具体的学派名称,一般则专指攻于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经典、以仁义之道为行动意旨与生活理想、敬拜孔子为圣师的儒家。作为一种正规职业的儒,可能开始于殷商。发展至西周时代,儒者已有官方与非官方的分别。春秋之后那些一度专以祝、宗、卜、史为职业的人群进一步分化,一部分经过自觉改造而转化为可以为上层贵族相礼、教书的知识分子,继续为主流社会服务,另一部分则蜕变成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粗野乡民,有的堕落为穷困潦倒、不稼不穑、无所事事的游民,有的甚至做起了劫贼的勾当。《荀子·儒效》说:儒者,法先王,隆礼义,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其位则美俗。这是儒家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份、使命、功能、作用进行了全面定位,使儒由原先的治丧、相礼或教书上升到经世、济民、治天下的高度,其活动舞台也从普通民居走向了帝王庙堂。而荀子所谓大儒、雅儒、俗儒则是荀子本人于职业、人格上的理想划分,也是对当时儒之流品基本现状的忠实记载与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44.
我国古典词学南北宋之宗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偏重以北宋词为宗之论的承传,二是偏重以南宋词为宗之论的承传,三是主张兼融并取南北宋词之论的承传.上述三条线索,从不同维面展开了元代以后词的基本审美取向,共同构建出元代以后词的基本创作路径与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45.
“自性”是佛法义理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尤其是在有部和中观宗的论典中频频出现,所以,本文试图对“自性”这一范畴进行试探性分析,通过比较有部与中观宗的自性范畴,明确双方对“自性”范畴的使用是一种同名异议的使用。并指出有部论典中出现的“自性”一词,其意义与“自相”相当,指诸法的功能相状,而中观宗的“自性”是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46.
源于中国儒教的印尼孔教自成立之始,就明确了其宗教性质,并逐步具备了"制度化宗教"的基本要素.印尼独立后,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印尼孔教历经磨难,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完备的"制度化宗教",成为印尼六大合法宗教之一.印尼孔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儒教的宗教化、印尼化的过程反映出一部分土生华人的文化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也显示出中国儒学传统超越历史时空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47.
佛门历来推崇亲禀释尊、代代相承--惟有师资相承、授受清净,方能确保正法之流绵绵不绝,方谈得上"续佛慧命".故各宗各派,分别各有传承,宗下更有"传法付衣"之说.禅门临济一宗,经十传至佛果克勤,其门人大慧宗杲、虎丘绍隆衍出"大慧"、"虎丘"两大支派;经二、三传更分灯"居简"、"之善"、"松源"、"祖先"四系.后世临济耆德,几乎全从此四系法嗣中出.递传至明代,"开基之主"朱元璋虽亦尊崇佛教,但宥于彻底统制各种社会力量以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世之私欲,特别制定<周知板册>等严酷峻法,甚至不惜采用特务监控、滥刑滥杀等历朝绝无之手段,戕害硕德高僧,开遗祸无穷之邪风.禅门耆衲鉴此违缘,纷纷沉寂辞世,"居简"及"松源"、"之善"三系叶裔遂相继绝响.  相似文献   
48.
后唐时期,由于庄宗宠信伶人,遂使伶人干政弄权、败纪乱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奇特的伶官现象。剖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隋唐以来音乐艺术的充分发展使宫廷伶人地位上升、庄宗本人笃好音乐、庄宗用人政策失误以及五代政治制度败坏诸因素。  相似文献   
49.
王昌龄论文学"南北宗",以北宗指北方汉魏风骨,以南宗指南朝文风,实际承继了魏征、李延寿等关于南北文风不同的说法。王昌龄论"意"提出很多重要思想,他所论之"意",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诗中主旨,又指作品主旨体现出的思想境界,还指构思之意和感兴之意,指诗歌创造的丰厚意蕴。王昌龄"格高"说,是提出一个层次比较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关于声律,王昌龄也提出很多看法。王昌龄论格律调,提出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50.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