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98篇
综合类   651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喻中 《新疆社会科学》2011,(2):95-104,148
早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救时”,以政治为业,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救亡本位的“法治主义”。晚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思想启蒙,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启蒙本位的“法治主义”。1918年是一个转折点,可以视为梁启超的“法治主义”从救亡本位转向启蒙本位的标志性年份。粱启超的“法治主义”,是理解现代中国法治观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2.
This investigation proposes that theory of mind (ToM) may be related more strongly to change in friendships than peer acceptance in late middle childhood through early adolescence,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oM and anxious solitude. Fourth grade ToM was tested as a predictor of change in reciprocated friendships, peer acceptance, and anxious solitude from 4th to 7th grade, and, conversely, reciprocated friendships, peer acceptance, and anxious solitude in 3rd grade were tested as predictors of 4th grade ToM. Gender moderation of these relations was evaluated. Participants were 688 American public-school children (51.5% girls), 193 of whom completed a ToM questionnaire in 4th grade. In 3rd–7th grade children and their peers reported reciprocated friendship, and peers reported peer acceptance and anxious solitude annually. A multi-group (gender split) autoregressive 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 modeled relations between ToM and reciprocated friendship, peer acceptance, and anxious solitude over time. Consistent with hypotheses, girls’ more advanced 4th grade ToM predicted incremental gains in their number of friendships two years later, but not their peer acceptance. In contrast, boys’ more advanced 4th grade ToM did not predict change in their number of friendships or peer acceptance over tim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oM and friendship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gender-specific peer relations patterns in late middl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Additionally, more advanced 4th grade ToM predicted gains in anxious solitude in middle school for both genders. This somewhat surprising result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oM assessment and peer relations in anxious solitary children.  相似文献   
103.
赵忠敏 《兰州学刊》2010,(12):151-154
金元之际的东平遗民,其思想心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出处来划分,他们大致可归为入幕与入道两类。入幕者既有积极用世的抱负,也有向往归隐的情怀;入道者并非真正地遗世高蹈,也会怀有故国之情与对新朝的憧憬。他们特殊的思想心态,正是异族统治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洛阳是明代北方仅有的两个阳明心学传播中心。在阳明心学影响下,洛阳心学群体对文道观、特征论、风格论等文学基本问题及明代文坛的复古、模拟、性灵等重要命题均有所阐发。洛阳心学群体的文学思想有着调和传统理学文学观与阳明学说影响下公安末流等文学观的色彩,研究洛阳心学对于了解阳明心学对北方文学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大学生寝室文化心理是大学生以寝室为文化背景,在校园寝室生活、学习、娱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并通过人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特定心理现象。大学生寝室文化给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运用德性原理塑造良好的大学寝室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6.
韩丽华 《东方论坛》2012,(1):25-29,46
先秦儒家的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皆把人性单一化,不能合理地说明人性的构成及人行善或作恶的原因。儒家"一心开二门"模式的性善情恶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主张以复性的方式去掉恶情回复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之恶情向先天之善性复性。一心二门、性善情恶的复性论是人向善复性的基础和道德教化的根本,为弃恶从善的道德教化和人生修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神秀禅语"身灭影不灭,桥流水不流"是禅门有名的公案,因其晦涩难懂,故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结合神秀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这一禅语是其"一切诸法唯心所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揭示了认识的种种差异性,又为"观心看净"的修养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在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体系中,"知""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所表达的实质意义与先儒的表述有很大区别。认识其内涵,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王阳明哲学思想。知的概念与性、理、心、良知、明德、天理、是非之心、未发之中等有内在哲学逻辑联系。考察知的产生、形式、特性、运行及指归。行的特征、形式、功用以及与致、克、明、格、正、去、存等相关概念比较。  相似文献   
109.
神经科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关于人文学某些经典问题的重新思考或认识。当前的神经科学发现显示: 我们的大脑和意识都是物质性的,意识的身心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大脑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无意识的,但却能很好地完成许多在常人看来需要意识去完成的工作,这种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也是大脑的一种客观属性。另外,常识心理学中所谓自由意志的存在是很可疑的,大脑在意识到自己作出决定之前已经作了决定,无意识的意志根据环境中发生的情况而作出瞬间的决定,其过程主要由大脑在发育期间所形成的工作方式以及由之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记忆)决定。当然,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个重要问题的最终答案还应该来自于未来更多的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110.
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小说以一个没落的乡绅堂吉诃德和邻居桑丘的充侠游走,嘲笑了以昨天的思维做今天的事和用今天的头脑做明天的事的诸多错讹.在叙述方法上,如黑格尔所首评的以不变的主角在游走中随境遇之变而结构情节;在风格上庄谐互渗,虚实相生,亦幻亦真,展现了如海涅所综括的“堂吉诃德主义”中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成为世界文学中公认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