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4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鄂东地处吴头楚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便利,丰富的素菜食材为鄂东素菜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鄂东作为禅宗的发源地,佛教文化浓郁;受黄老之学的影响,道教的群众基础也极为深厚,善男信女秉持宗教的素食主义,于日常生活中予以贯彻并发扬光大。加以鄂东的书院文化、儒学文化、医学文化非常发达,人们信奉"耕读传家"、"吃得菜根,百事可为。"坚持食蔬以求修身养性、淡泊明志,使茹素有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这三种因素的结合推动了鄂东素菜的兴盛,使得鄂东素菜在我国素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从建立湘鄂渝黔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协作网的目的入手 ,分析了建立协作网的基础 ,指出建立湘鄂渝黔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协作网 ,不但对四省 (市 )边区高校的科研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33.
黄柏权  范杨文灿 《民族学刊》2023,14(3):115-125, 154
改土归流前,鄂西南地区在饮食习惯、宴饮礼俗、居住习惯、婚姻形态、基层社会组织、交往方式、信仰传统、思想教育等方面已形成特有的社会形态。改土归流后,中央政权实施一系列社会生活改良措施:一是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强调生产过程管理,鼓励开塘积肥,重视水利建设,积极开垦荒地;二是规范婚姻礼仪,严禁同姓为婚、姑舅表亲、童婚等,肃清悔婚和随意结亲行为,整顿女家外戚干涉婚嫁;三是倡导祭祀祖先,提倡在居室正中奉祀祖先木主,并由绅士阶层率先践行示范;四是严禁民间巫术活动,劝诫民众切勿参与巫术活动,肃清“罗神邪教之家”,依据清律严惩巫术活动组织者和责任人;五是普及礼义教育,遍设地方官学,提倡乡里义学。这些举措推动了地方生计农耕化、社会交往扩大化、社会生活礼法化、岁时节令一体化、祭祀活动多元化发展。这一社会变迁是主流“大传统”与地方“小传统”的互动过程,呈现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动态交互关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大一统”观念的目标导向,促进了鄂西南社会生活整体面貌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全面融入更宏阔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34.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湖北进程中,必须正视湖北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出生人口素质偏低、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速、劳动适龄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建立人口安全决策机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综合治理、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为构建和谐湖北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35.
从档案史料看清代湖广私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代湖广私盐问题,在史料的应用上,过去人们更多的是从实录、官书、别史中爬梳史料,相对而言,对于档案资料的应用明显重视不够。事实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等档案资料中,也保存了大量有关湖广私盐问题的记载。比如有关私盐种类、私盐运销方式、私盐个案等方面的记载,均一一具全。这些重要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湖广、两淮,乃至全国的私盐问题,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推行了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统制战略物资、实行凭证供应、提倡物物交换和发展社会生产 ,等等。这些措施 ,对粉碎日伪的经济掠夺和经济封锁 ,维持后方正常的经济秩序 ,支持抗战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它对后方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7.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组合状态的数量和空间体现。城镇体系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质量。湖北城镇体系结构首位分布明显、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特征制约了全省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这种分布结构的改善趋势并不明显。通过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不同层次的完善可实现规模体系由目前首位分布向层级体系转变,通过"一圈两带两轴"的架构布局可实现空间结构由单核心组织向多极化网络化转变。  相似文献   
38.
以湖北省2001-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在生态足迹框架下应用能值分析理论,结合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等3项指标动态分析研究湖北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经过9年的综合整治与规划,湖北省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生态足迹分配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自然资源供需不合理,湖北省生态赤字逐渐增加;自然资源组分结构变化明显,牧草地、化石燃料用地扩张速率过快;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虽有显著增长,但生态足迹整体分配不均;万元GDP生态足迹下降趋势明显,整体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虽呈现上升趋势,但现状欠佳。因此,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自然资源分配利用方式是促进湖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9.
湖北农民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农民的新农村建设行为选择、主体功能的发挥,而且深刻地影响湖北农业强省目标的实现。实证研究表明,湖北农民思想观念具有共性: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及其执行普遍持肯定态度;对公共文化需求显著,希望政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了理性的利益取向;道德观念日益现代;不热衷于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渴望进城发展;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总体满意。农民思想观念具有群体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理解和看法等的不同。应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党团组织功能、改善乡村干部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政策措施提升湖北农民的思想观念水平。  相似文献   
40.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既是战争硝烟催生的革命之花,也是湘鄂西地区丰厚的民间文学土壤中滋养出的民间艺术之花,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思想。“救星崇拜”意识是红色歌谣里表现的主要民间思想,其在歌谣中首先表现为民众对红军的信赖,把它作为自己救命的靠山;其次是民众对红军领袖的敬仰,视他们为精神支柱;再次在民众心目中救星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智慧,集体能量、集体形象。此外“均贫富”思想以及生存意志等也是红色歌谣里所表现出的重要的民间思想,红色歌谣,唱出了民众对“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衷心拥护之情以及决心不屈不挠跟党走的冲天壮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