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辩论开始,人性论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中心议题,性善性恶也成为主要的辩题。对人性作出价值判断之前,需要确定什么是人性,这就涉及到界定人性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从对告子与孟子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的论释切入,以证明三家的人性论都可归入“生之谓性”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32.
在君臣关系上,先秦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东汉赵岐虽未能继承孟子衣钵以德抗位,却也守道不违,守住了人臣的基本原则。而至南宋朱熹在吸纳与反省宋代《孟子》议题的时候,再次开掘和彰显仁义道德本真,以德抗位的人臣之本也自东汉赵岐之后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33.
孔孟的消极革命观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在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逻辑分析中得到了最新 的说明,但孔孟消极革命观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34.
王磊 《齐鲁学刊》2005,(5):13-15
孟子的义利思想不能简单概括为重义轻利。它至少包含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孟子的相关话语都有特定的语境,在阐释时必须进行语境还原。抽离语境而把论题普适化、绝对化,就会导致误读。  相似文献   
35.
丁四新 《文史哲》2006,50(5):43-54
在本性问题上,告子属于“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更近于扬雄“性善恶混”论,而与世硕、王充的观点不类;“有性善,有性不善”,则与世硕、王充“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相同。世硕诸儒与王充,在本性问题上观点是相同的。第一种人性主张,属于“性一”之论;最后一种,则非。因此主张“性一”的竹简《性自命出》(《性情论》)篇,不属于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这帮儒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36.
以孔子和孟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中 ,包括着“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人本精神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等 ,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行为规范、民族精神都有着深厚的影响。挖掘并发现其积极的思想因子 ,汲取其精神养份 ,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7.
论孟子推恩说的深度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推恩”说试图从特殊性的血缘亲情出发,实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由此把儒家理论架构的两大支柱———“孝”与“仁”内在地统一起来。但由于孟子同时又提出了“爱有差等”的原则,明确赋予血缘亲情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就导致他的推恩说陷入深度悖论,在传统儒家的理论架构内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38.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范畴,是其思想的重要落脚点。在先秦时期,荀子第一个把"分"发展成型构思想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分"也体现了荀子有异于孔孟儒家的独特致思取向。荀子的"分"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重要推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丁为祥 《文史哲》2007,(6):114-121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40.
《孟子》及其思想是儒家经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主流部分.对于《孟子》的研究和翻译是近、当代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基于对2000-2009年十年间关于孟子和《孟子》研究及翻译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归类和分析,着重厘清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并基于所选典型研究,选取比较能代表有关《孟子》翻译研究的识度,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翻译中所采用的识度与样态,并就研究中的盲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