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范晔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运用于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微言见意,婉而成章;言近旨远,文略理昭;伏脉千里,褒贬互见。使其史论情感表达曲折幽深,讽喻多致,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体现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出土的金代文字刻砖,印证了城四家子古城为金代新泰州,即辽代长春州。同时也印证了金朝时实行的"入粮鬻官"制度以及关于城四家子古城属性的不同见解和辽代长春州的建置背景作用。  相似文献   
73.
清代评论者对探春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表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探春性格典型化的过程就是由不同接受者阐释而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4.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并从天性中寻找道德自觉的依据,这些均继承了理学的传统观点。他将理既释为心的依据,又解释为心对道理的把握,这一矛盾则表现出他在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徘徊。陈淳论证了情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将情与天地阴阳之神联系起来,使得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则接近心学。  相似文献   
75.
在历史流传影响下,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5人历来已被认知为春秋五霸之基本元素成员。然而,古代学者在讨论此一问题时,亦有不少另持别种主张,如增或删而入晋悼、楚灵、吴阖闾、夫差、越句践等,遂致五霸异说呈现多元化。当春秋五霸一词析为“春秋”与“五霸”两词时,“春秋”可以是文本的《春秋》,也可以是历史的春秋,既可以与《孟子》贬霸之词对话,也可以因相对性而与三代王者对话。在历史流传中,春秋五霸产生诸多异说,春秋五霸组合亦有诸种多样组合;然而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5人所组成的春秋五霸依旧广为流传,文化的承传不可说毫无影响力。  相似文献   
76.
张高评教授研治《春秋》《左传》四十余年,出版相关专著九种,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前三十年,张教授大抵着力于《左传》文本之探讨,先后从古文义法、以史传经之视角,考察《左传》之文学价值,以及《春秋》书法之运用;近十年来,张教授掌握属辞比事之要领,诠释孔子《春秋》之微辞隐义,对于中国叙事传统之脉络,尤有正本清源之提示。为传播学术,沾溉后学,特就《春秋》学一题访谈张高评教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7.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8.
考证南朝名将任忠籍贯为合肥,而非阜阳;唐朝诗人刘太真是今江苏溧水人,而非南京或宣城人;南唐宰相冯延己祖籍彭城,居歙县;南唐御制春雪诗写作年代为保大七年,而非五年。  相似文献   
79.
以《沁园春·长沙》及其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为视角,采用CDA的分析方法,结合SPSS17.0软件,从及物性系统选择角度进行分析,译本在过程类型、相同类型中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存在差异,表明及物性系统的不同选择是译者建构意识形态的方式。  相似文献   
80.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虽然形同囚徒,但慈禧太后总感到他还占着皇位。为了杜绝光绪帝的东山张起,慈禧太后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偶为“大阿哥”。尔后即导演了一幕“已亥建储”的丑剧。端郡王载漪等顽固派利用义和团仇恨洋人的心理,怂恿义和团为他们火中取栗。故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慈禧对于栽漪一家人的宠信一落千丈了,栽漪及其胞弟镇国公栽澜均被处以“夺爵”和发往新疆充军,而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两宫”自西安还都(北京)途中行至开封时,慈禧又下了道谕旨撤销了溥偶的“大阿哥”名号。出宫后的溥偶,身遭冷遇,又无力自谋生活出路,于是积忧成疾,迨至1942年他终于病死在其内兄塔王府侧栖身的小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