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9篇
民族学   2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391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1721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文化自觉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感悟。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的创新。文化自觉靠学习和研究来获得。要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提高文艺的社会本质和艺术本质的文化自觉。要用六维的立体思维去观察和认识文化,提高对文艺规律的文化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52.
在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当中,<红岩>是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并以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情节,书写了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钢铁意志和精神炼狱,进而成为了广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治"教科书",由此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53.
明代中后期的撒里畏兀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嘉靖七年(1528年)明朝兵部尚书王琼总制三边、安辑东迁后的 撒里畏兀儿诸部,至明、清之交。这一时期,撒里畏兀儿失去了自"黄头田纥"以 来的左右一方的相对独立局面,因受制于人而动荡不安、艰难求生,对今日裕固 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4.
范文澜先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史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学家,他在延安时期通过《中国通史简编》所形成的史学理论不仅指导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还在实践上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者应如何进行经学史研究,即要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斗争是经学发展的动力、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等。这些史学理论指导经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对我们今天实现经学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5.
从90年代文学与编辑面临的文化语境、编辑的多重文化身份及编辑行为、编辑批评等三方面考察90年代《上海文学》,可以看出其独立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立场,以及敏锐的编辑批评视域。  相似文献   
56.
红军长征在四川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斗争最复杂,创造的奇迹最多。红军在四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成立了四个省委,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初步探索,而且还在大小金川、康区北部成立了两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红军在与少数民族相处中,还留下许多佳话。中共中央在四川境内多次召开过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局会议及其它重要会议。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博物馆,可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重现长征历程,促进四川贫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7.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58.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59.
董小宛入宫说始于清末之见不确,仅仅一部《红楼梦》就能证明早在乾隆年间即存在董小宛入宫说,而导致此说产生、传播的,则当是对顺治末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误解。  相似文献   
60.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