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07篇
人口学   52篇
丛书文集   164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819篇
社会学   2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21.
宗教不是迷信,它是与科学对立统一的。非宗教徒吃肉、喝酒、性行为时会觉得快乐与马克思提出的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如吃、喝、性行为等等)才觉得是自由快乐的观点是一致的。在非宗教徒眼里,宗教徒持戒(如戒色、戒酒等等)是痛苦的,那是因为宗教徒持戒这些行为不是人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而是节制自己。马克思还指出,如果人使这些机能脱离其它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时,人就与其它动物一样。不管是宗教还是科学,我们都应该超越人的这些动物机能,所以修行之于宗教、钻研至于科学,都是艰难且伟大的。  相似文献   
122.
韩星 《唐都学刊》2004,20(3):90-93
大陆"儒教是教"说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儒学是否为宗教问题的长期争论,有必要对其观点和学理进行宏观的审视和客观的评价。大陆儒教派一是受西方学者研究儒教的影响,以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的理路判释儒教,以西方宗教来比附儒教;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及其长期的浸润下,以二元对抗思维指导学术研究,使儒教研究步入误区;三是在西方实体主义的影响下,以儒教为中国文化的本质存在,并把儒教对象化、断裂化、抽象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3.
明后期至清朝年间,民间宗教广泛兴起,道教在与民间宗教的互动中发生了嬗变。研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道教女性问题,就会发现道教女性的显性减少与隐性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道教在民间宗教中融合与扩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4.
袁征 《云梦学刊》2002,23(1):77-79
梅山位于湖南省中部。梅山教是广泛流传于梅山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宗教 ,亦即巫教。梅山教对梅山民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在形式、内容与对其他民歌的渗透等三个方面 ,这使梅山民歌呈现出浓厚的巫文化特征 ,也使以梅山民歌为主要内容的梅山文化成为南楚巫文化的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25.
孔教运动可上溯到维新时期。维新时期康有为、谭嗣同等所倡导的孔教运动是其整个社会改造工程即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基础性工程。它力图借助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完成儒学的宗教化过程,实现儒学向新形态的过渡,以期达到文化救亡(保教)的目的。民国时期康有为、陈焕章等所倡导的孔教运动是维新时期孔教运动的继续,但由于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造成儒家传统的断裂,此时的孔教运动已由文化救亡转向文化主位性的捍卫。孔教运动的领导人先欲借助光绪帝,后想依靠袁世凯、黎元洪等实现孔教国教化之梦,由此而染上了政治机会主义的污名,但孔教运动尊孔而不复古,它是儒学现代出路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26.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7.
论儒教的宗教性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价值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虚拟。它已经度越了逻辑和理性的界限,虚拟了在现实不可能存在而具有逻辑可能性的东西,甚至虚拟了在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宗教的旨趣就在于终极解脱、灵魂救济和安身立命,实际上是对于没有上帝的上帝、没有天国的天国的信仰。在中华文化中,对天命宗教信仰从夏、商、周三代到近现代历经了三次起落,每一次起落都与时代诉求与违背时代精神相联系。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儒教需要改革,完善其自身的五个方面缺失。因为这些缺失,削弱了中华民族各民族以至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儒教的宗教性是以人文、人性、人本、人道为终极关怀的人文宗教,是兼容诸教的普适化的中华文化体系,是人的终极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8.
任志安 《学术交流》2006,(11):23-28
马克斯.韦伯(M axW eber)在其引起强烈反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并验证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设: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发现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动力分析相对应的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对于中国社会和宗教所作的出色研究。韦伯的论点为:中国自秦代以来拥有统一帝国式的持久和平,人民有广泛的迁徙自由,货币经济也十分发达,远古时代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理性化的经济秩序并未在这片国土上产生出来,原因在于中国特有的家产制的官僚制及其掠夺性的政治资本主义;其二是儒教和道教的精神特质阻碍了包括信任关系在内的经济理性化的发展,使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胎死中。韦伯的分析认为:受儒教和道教浸淫的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气质使得制度创新和理性化丧失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韦伯的观点对我们是富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29.
试析宋代宗教对旅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05,21(1):128-131
宗教与旅游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们构成了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的介入而使宋代旅游异彩纷呈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经济发展、政治文化宽松的宋代 ,宗教在旅游中充当着特殊角色 ,其文化传播功能对今天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acticein spiritual care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spirituality andreligion demonstrated by social workers in the UK, through reflectionon key findings from two empirical studies conducted ten yearsapart. Fieldwork for the first study, conducted by the author,was undertaken from 1990 to 1992 and was the first of its kindto examine the treatment of spirituality in social work practicein the UK. The second study reported in 2004. Comparison ofthe findings from these two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dsympathy towards ‘spiritual practice’ is not asgreat in social work as is demonstrated amongst other humanservices professions, and that there is continuing inhibitionand resistance in the UK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particular.The paper argues that much of the problem for practitioners,even where they identify spiritual need as an issue, lies inthe inadequate theorizing and lack of practice guidance developedin the context of UK social work. It concludes by discussingthe particular context of mainstream social work practice inthe UK and examines how assessment of spiritual need and spiritualinterventions might connect with social work’s core busi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