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分析语言模糊性理论及解构主义翻译观之间的客观联系,推导出前者所倡导的语言及翻译的不确定性正是对后者的理论支撑;而解构主义翻译观又为翻译中语言模糊性的处理提供了可行方案,并通过联系翻译实践论证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在翻译中语言模糊性处理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2.
中国有四种主要的生计类型:游猎、游耕、游牧和农业。当上述四种传统生计方式被外力干预而出现不可逆情形的时候,重构一种变化了的新生计生态系统就不得不关注恰当的技术支持和促进文化整合。其中,地方族群的文化主体性地位的保持和尝试、寻找生计方式与文化心理上的转换时空是文化适应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33.
Drawing on his work in the area of narrative gerontology,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e measure of congruence that exists between the theories he has been developing about the storied complexity of adult development and his lived experience as an aging individual himself. His reflections include a discussion of his former career as a parish minister and his ongoing passion for “the writing life”. He concludes with some speculat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his interests in narrative and aging with his continuing interest in theological themes.  相似文献   
34.
传统翻译观将译者的身份定位为"仆人"和"隐身者",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互文性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使之走向更加开放的空间。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也是翻译活动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5.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论述中的人民性主要包括人民取向、人民力量和人民立场三个内涵与维度。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秉承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以人民取向为统领,以人民力量为保障,以人民立场为旨归,体现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逻辑意蕴。人民取向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价值根基,人民力量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实践动力,人民立场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目标归宿。  相似文献   
36.
农民的概念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从"以权利意识为中心构建乡村的良法美制"这一社会主义法治国目标讲,农民必须被限定在"农业从业者"的范围之内。如此以来,当代中国农村的权利主体就具有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特殊性:当代中国农村的主力是48岁左右,一般都经过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巨变洗礼。这一群体,被"革命话语"这一特异性化育涤除了传统社会的以"礼让"等规范为中心的道德理性。在改革开放后,又被以效率为主导的政治权威表彰追逐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37.
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导致了文学生产系列病症,也使得文学的边界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热点.文学边界纠缠于文学门类的含混化之中,文学主体性被褫夺而病态化.为此,回归文学生产程序,在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程序关键点厘清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发现文学生产主体多元化和传媒建构中心论、文学传播与文学存在方式的被媒介化、文学消费的杂糅与传媒意志本体性等辩证一体.以此为依据重塑文学主体性,才能问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病症,从而回答文学主体性即文学边界的论题.  相似文献   
38.
复调理论是俄国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进行重新解读。解构这篇小说的写作方式,印证了复调小说理论的某些观点——对话,主体性,环境描写和叙述时间。  相似文献   
39.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that lead up to Discursive Social Psychology, eventually resulting in the Hermeneutic—Dialectic Mode. A critic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Logical Empiricism (LE) and Hermeneutic—Dialectics (HD) is drawn to emphasize the subjective nature of the latter. While HD is not the only approach to Discursive Social Psychology, its subjective nature makes it possible to more deeply explore human behavior.  相似文献   
40.
网络主体建构的研究在近年全球建制化权力都在不断强化互联网控制的背景下,受到学界愈加密切的关注。 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野出发,试图通过对百度贴吧“李毅吧”自 2004 年建吧以来的主体叙事和自我构建的历时性分析,来勾划李毅吧吧友聚合群体的身份政治史,并以此来揭示中国互联网身份政治与媒介技术、社会权力关系变迁之间的复杂关联。 文章认为,李毅吧的从粉丝、反粉丝、“屌丝”到“小粉红”的聚合群组变迁过程,展现了中国网络用户聚合群体主体性建构从赋权主题的网络主体性自我构建向治理术主导的主体塑造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过程可被视为中国网络主体建构的一个典型转变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