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法律价值是法哲学研究中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否定法律价值的客观存在,单纯从客体角度研究法律价值,混淆“法律价值”和“法律的作用”。本文立足价值哲学的视角,运用价值哲学的方法,认为法律价值的存在是法律价值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主体性进路是法律价值研究的主要方法,“法律价值”不同于“法律的作用”,法律价值的实现是法律主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2.
主观性色彩是情感的符号,精神的载体,特别是后印象派以来,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力才得到逐步加强,对后来的现代主义油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绘画者和艺术评论家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对主观性色彩概念的阐释,并指出主观性色彩和客观性色彩的区别与联系,以期人们对掌握主观性色彩的发展规律有所裨益,且为把握油画中主观性色彩的艺术特点给以铺垫。  相似文献   
73.
《青铜葵花》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和学者们的青睐,并获得了国际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以《青铜葵花》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展开了研究。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发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从译者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译者主体性建构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4.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上辨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从辩证法的实质和内容上二也是一致的;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统一,具有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75.
郑小蓉 《社会工作》2008,(22):51-52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灾民进行科学的需求评估,确保灾民作为灾区重建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庞大的社会救助资源,社会工作合理统筹、整合资源,充当计划执行的协调者角色;针对灾区社会结构的破坏,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重建社会结构,重塑灾民场域。  相似文献   
76.
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惑、矛盾和危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才能扬弃二者的局限性,引导人们走出危机,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7.
赵丽萍 《阴山学刊》2010,(5):100-102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建构起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充分展示其主体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主体性教育,有利于拓宽开展该项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78.
黄信 《西藏研究》2020,(1):79-86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唯一主体,但又需要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主体性。藏族典籍《萨迦格言》两个英译本(李正栓2013版和美国詹姆斯·薄森1969年版)在源文选择、源文解读、翻译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四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译者主体性差异,尤其显示了文学译者和语言学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的思维差异和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79.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女性主义译者从独特的视角体验并指导着翻译实践,彰显出西方女性主义激进的译者主体性。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中国尚缺乏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运用,国内某些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虽能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均采用了具有中式色彩的、比较温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0.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从注重"破"到注重"立"之转变的整体自觉,其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其积极意义主要有:第一,它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第二,它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性文化氛围;第三,它体现了必须集中全人类多民族的智慧资源以解决"地球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时代要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偏狭的文化心态;第二,独断论和一元主义文化观;第三,理论建构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