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2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68篇
人口学   60篇
丛书文集   329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1774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01.
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此后十多年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漠北之战以后,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是与其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汉匈双方的力量消长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2.
丘陵农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呈现的"三农"问题有其特殊性.如何解决丘陵农区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以武胜县这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县为例,对丘陵农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逗硬执行政策、为民办理实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3.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本身 ;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 ,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不发达状态。建设生态文明 ,发挥后发优势 ,能够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又是该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关键的意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培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领导干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产业 ,对实现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近 2 0余年来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日益深入 ,但仍有不少薄弱环节 ,如未曾涉猎的经济区域还有很多 ;不少问题虽然已经开始研究 ,但还很不深入 ;再就是利用新方法 ,变换新角度的意识还不够 ,从而导致成果的创新力度不足。近期出版的新著《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2 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是一本颇值得关注的创新成果 ,提出了不少令人深思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5.
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推进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的提出,为创建新时期农村乡镇文化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文化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文化内 容的中国特色性、文化方向的传统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三方面,探索农村乡镇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6.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之所以长期选择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因为在城市化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中,接受了小城镇化理论、对"大城市病"和中国国情与城市化道路的相互关系的片面认识等理论和观念。要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在对支撑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理论进行反思的前提下,实现由农村城市化道路向以大中城市为主、城市与城镇并举的世界一般城市化推进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7.
法治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法治的建立有赖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民族自治地方在依法治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民族地区应在西部大开发环境中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立法工作,确保有法可依;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确保依法行政;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主体意识,具备对权利和平等观念的正确认识,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起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  相似文献   
108.
民族贫困地区的高校学校实践"三个代表"集中体现在要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希望和要求,突出办学特色,为民族贫困地区的治愚、治贫、致富服好务。  相似文献   
109.
农村存在大量违法行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执法者和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农村社区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执法存在乡村习俗与国家法的“合作”、执法过程中的“低成本”运作、以及由此导致的法律权威尚未树立等问题。从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权力运行模式和农民主体意识的养成等方面看,农村通往法治的路仍然相当漫长。  相似文献   
110.
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关系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持续农业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持续农业应遵循生态环境的内在演化规律。民族地区实施持续农业必须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资源更新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保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