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65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先秦两汉散文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现战场上的声气状态,用以反映参战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权谋智慧。鼓声是最重要的描写对象,与此相伴随出现的战争统帅形象,衅鼓习俗还带有神秘性。战场上的歌声、呐喊声、骂声、叱声、噪声,营造出多种多样的氛围,把参战者生命之气的表现形态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2.
古代儒家成系统的诗论 ,出自对《诗经》的解读 ,较早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四家说诗互有异同 ,但无论是讲诗言志 ,或是以比兴言诗 ,还是谈风雅正变 ,都以“美刺”为一贯之宗旨。这成为汉代诗学思想体系最显著的特征 ,奠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批评的政教纲领  相似文献   
63.
郝良真  侯廷生 《河北学刊》2003,23(1):201-203
本文通过对诸多史料的辨析认为,战国后期,冯亭献上党与赵国是其暗降秦国的诈降,冯亭的华阳君封号非赵国所封,冯亭后人在长平战后留潞和迁赵反映了冯氏家族在献上党问题上的分裂。  相似文献   
64.
“且复反义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句式,其萌蘖于《诗经》,正式形成于刘宋,大量出现则在齐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且”“复”等连词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一对动词或形容词,有单句,也有对句,内容以写景为主。其形成过程历时弥久,参与诗人众多。且复反义句不仅反映了其自身文学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及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65.
北宋仁宗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高涨,"尊韩斥佛"思想也随之达到高潮。为了抑制时人对佛教的攻击,契嵩举起"非韩"大旗,力图护教。对韩愈的思想、人品、文学等,契嵩的接受以批判为主,区别于之前释智圆的韩愈接受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他的"非韩"对当时的排佛运动、韩愈评价、理学建构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马建红 《东方论坛》2012,(1):90-92,103
根据对已出土和整理出版的郿城公房本房支部分成员墓志的研究,考以正史,可以发现郿城公房房祖韦范与阆公房成员韦范为不同的两个人、岳子和景骏应为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韦聿和韦皋的父亲为韦贲等史实,并可据以对《元和姓纂.郿城公房》作进一步的校补。  相似文献   
67.
《汉语大词典》对“莫如”、“捆”两个词条的解释有所偏误。“莫如”在历史上本属不同层次的两个词,义为“没有谁(什么)比得上”,在近代汉语中才词汇化成为一个粘合词。“捆”的义项之一“编织时敲打使坚实”是对东汉赵岐注释的误解,可不立此项。  相似文献   
68.
赵本夫是新时期较早尝试运用象征进行小说创作实践的作家。他的小说象征呈现三种叙事形态:现实象征,关注社会历史,在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层意义;文化象征,描写土地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生态失衡带来的后果;哲理象征,探究人性与生命,表达出对整体人类发展命运的关怀。作者对象征的青睐源于他的美学追求,同时与当时西方文学思潮的传播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9.
元代学者房祺所编《河汾诸老诗集》收录了河汾间八位诗人的诗篇 ,内容丰富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社会现实以及文人心态。本文主要从房祺编录此集的角度、河汾诸老的游踪、河汾诸老具体的诗篇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部诗集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70.
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晚清著名诗人祁寯藻相识于1837年,通过诗歌交流,两人对对方的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为我们认识中朝两国近代文学创作和交流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