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书院精神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界定了书院精神的内涵,然后从自主精神、平等精神、兼容并蓄精神和践履精神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书院精神的特征。作者认为,对中国书院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批判地继承,实为当今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必需。  相似文献   
32.
书院大师朱熹的科举生涯与科举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熹是南宋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推动南宋书院发展的同时 ,对科举制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但他并不从根本上否定科举制度。在苦读应试经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朱熹提出了重视德业修养的科举观 ,反对片面追求科举功名。这是新儒家在频繁禁学的背景下 ,为规避禁学的压制 ,利用其对学术话语权的掌握来参与现实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 ,自 2 0世纪 30年代开始 ,不少研究者所持的南宋书院反科举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3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它的繁荣兴盛与我国古文人的“自由精神”密切相关。书院首先体现了书院大师或文人的“学术自由精神”,其办学和教学形式、人才任用方式、政治上的独立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都体现了书院文人的自由精神。但这一“自由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4.
南宋前中期许多理学家都有官学教育的实践,并非没有机会在官学中推行理学。因此很难仅仅从政治因素的角度将理学与书院的结合解释为理学没有机会利用官学作为传播基地。实际上,正是因为在长期的官学教育实践中,理学家对当时官学教育的弊端有了深切的了解,对理学强调“为己之学”的教育理念与官学教育的不相容性有了明确的认识,他们才力图在官学以外寻求新的传播途径,这为理学与书院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5.
办好学术期刊,从根本上来说要以学术为本。办好学术期刊的根本途径是:杜绝关系稿件;把住底线、丰富自然来稿,稳住中线;要抓准学术问题、提高上线;提高稿件质量提高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36.
中国书院建筑的风格是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院建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这种打上了区域和历史印记的差异性,正是我们把握书院建筑的美学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天才。他既是理学的代表,也是中国书院文化的象征。在王阳明身上始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他一方面探索并实践着圣人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理论,一方面他自己和门人又把他拔高到彻底超越大众的至高神位;一方面他表现出对朱熹所获得的神性般崇拜强烈不满,并且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着捣毁偶像的工作。结果是,拉下了一个上帝,自己又坐上了上帝的神位。  相似文献   
38.
朝鲜王朝的庙学与书院仿效中国宋明制度,设立庙祠,奉祀先圣、先贤、先儒,使得成圣教育的理想得以具象化,进而也使教育园地神圣化,这是东亚教育圈的共性,不见于西方各国。但20世纪以来,我们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而忽视庙祠,这种现象亟待矫正。  相似文献   
39.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论及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代书院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提出和强调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同时突出了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我们今日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0.
中国古代书院兴盛了近千年,考其原由主要有:官学的衰落、佛教禅林的影响、政治斗争的需要和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等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