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王阳明何许人也?王阳明(1472~1529),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精通儒释道,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是心学集大成者,他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所以杜维明教授又说,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是养生的世纪。王阳明对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农村基层控制体系,因此,可以说他在乡村治理的思想及实践方面也是一位集大成者。过对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的内容与实践进行初步探讨,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其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4.
一位西伯利亚巫医请上帝告诉他,哪个人是他喜爱的人。上帝建议他去找一位农夫。 “你都做了些什么,竟然让上帝如此地喜爱你?”巫医找到农夫之后问。  相似文献   

5.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神学诗是诗人自我灵魂的剖析,是他对宗教的沉思。诗歌的主题涉及罪孽、最终审判、死亡与救赎,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焦虑。神学诗中流露出了邓恩对上帝的虔敬,反映了他害怕上帝不肯宽恕自己的恐惧和对上帝的祈求,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他难忘亡妻的俗世情缘。作为神职人员的邓恩创作的神学诗歌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世俗元素。  相似文献   

6.
他,曾是一位口腔科专家;他,也是一位美籍华人女儿的爸爸;他,更是一位晚年生活缤纷多彩的老人……今年80岁的老人沙继春,1989年曾去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当他在美国街头正拍摄着异国景致时,却被当地人微笑着冲他喊道"Japanese(日本人)"。分明是把自己误认为日本人了,这令沙继春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却又哭笑不得。他回到住处沉思良久,很快翻出行李,从里面找出一些工具,想创作出既能体现中国特  相似文献   

7.
读了许凯同志的《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截然不同’吗?》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感到文章所论,对于深入理解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我和许凯同志又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向许凯同志请教。 一 许凯同志虽然在文章中声称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但他基本观点则认为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基本上一致”,并从四个方面论证“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上帝”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上帝”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上不少的哲学家都曾把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推崇到“上帝”的地位,象斯宾诺莎就明确说过他的“实体就是上帝”。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哲学体系推崇到“唯一宗教”即“世界宗教”的地位。可是,我们却不因为他们讲“上帝”,讲“宗教”,就说他们是上帝论者,基督教徒。与此同理,要考查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涵义,首先就要考察黑格尔本人究竟是不是传统的基督教论者。如果黑格尔终身都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汉学家,史景迁在《王氏之死》中遵循求变的原则,以自己的理解个性化地建构着中国的形象.然而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他在对中国形象的想象背后又隐藏着不变的西方固有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态.尽管如此,他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自身的不同视角,也启示我们异质文化之间要相互审视和参看.  相似文献   

9.
温雅 《新少年》2013,(4):26-27
星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她长得不如班花娜娜甜美,也不会唱歌跳舞,而上帝又让她的左脸颊上有了一小块红色胎记。星星总是披散着头发想把它遮挡住。唯一能让星星感到欣慰的是,她有一个粉红色镶着很多亮晶晶星星的日记本。那是星星13岁的生日礼物,她把自己的悲伤和喜悦都写了进去。比如,那天下着雨,在公交车站等车,有一位老奶奶步履蹒跚地  相似文献   

10.
有一则寓言颇为耐人寻味。据说,有一位传教士对上帝说,他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根本区别。上帝对传教士说:“来,我带你去看看地狱。”他们走进一间房间,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口正在煮食物的大锅坐着。他们又渴又饿,虽然每一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因汤匙太长,便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嘴里。他们的表情全都又悲伤又失望。“来,现在我带你去看天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在儒学正统性上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别诸生》这首诗,王阳明表达了心学在谱系上与正统儒学一脉相承的观点。一方面,在儒学学说演变史上,他倡导回复理学兴盛之前本已存在的于儒学学说中的"心性"观:另一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与正统儒学"修己治人"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方法。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他的学说与儒学正统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于使其学说本身更具有完整性并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几件借王阳明来激励斗志尤其是抗战将士之士气的事例:1939年3月28日周恩来以祭祖扫墓的名义特地到兰亭拜谒阳明墓,并向社会各界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演讲;1935年至1946年5月蒋介石等人多次视察修文阳明洞和贵阳阳明祠;1937年底至1938年初国民党28军军长陶广整修阳明墓并撰写碑文;1939年至1945年蒋经国多次赴大余、丫山、灵岩寺等地视察,并于1946年9月24日陪同蒋介石游览通天岩,两天后又陪同蒋介石等人赴孝女埠阳明去世地凭吊王阳明。  相似文献   

14.
王绩是唐初的隐逸诗人,他否定道教神仙思想,而追求生命质量,一生坚持服食;他服食的是草木类药物,多数具有滋补性能,他的服食与神仙术了无关涉。隐逸生活(包括服食)培养了他的自然情操,提高了他感受自然和闲居生活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了他自然、淳朴、雅淡的诗风。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在批判佛老思想和朱熹理学过程中,特别是经过“龙场驿之悟”,领悟到了道德的本质和道德之所以可能的根本条件—道德主体具有内心之自觉与自律,建立其以“致良知”为核心理念的心学思想体系,其批判精神及德性自觉学说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理性精神及强调主体自由的伦理思想近乎完全一致.虽然王阳明伦理思想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但他关于道德生活主要靠自律的思想及其认为德性生活就是习惯成自然的生活(知与行自然混成一体)之思想对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伯元是明代潮州颇有影响的学者,他反对王阳明的“心学”之说,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本文以文献资料中有关他的哲学观点与治政为学观点的言论材料为据,力图阐述其“心”在善“性”与恶“身”之间的哲学思想和“君子正己以先人.亲贤而容众”的政治思想,以及南北互补的诗歌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王阳明德育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明把"良知"说作为德育教育的起点,大力弘扬"学生主体"教育原则,清晰地点明了师生在德育中的角色分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他贯彻知行合一的方法和环境育人的方法,基本上达到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目的。王阳明德育教育模式有起点,有目的,运用了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是一套体系完整、颇具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到揭示致良知宗旨之前,是其思想上的中年时期。“不动心”与“不动气”作为主体精神稳定和内在力量成熟的体现,在阳明这一时期的生存境域中出现频繁,二者共同构成其静定工夫论言说的重要脉络。在应对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危机中,心气不动之所可能,与阳明自信本心以及义理担当密切相关。气的顺适与心的静定,乃为同一事件,皆指向主体对生生不息的本体之探索与契会。阳明教揭良知之后,二者皆被纳入致良知工夫中去。从不动心(气)到致良知,阳明的学养造境从中日显邃密精微,圆熟自然。中年时期的王阳明最终得以突破自我生命的限制,在生活世界与思想世界中实现了双重开拓与转进。  相似文献   

19.
自得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孟子对自得作了论述,但语焉不详,为后世留下了诠释的空间,王阳明钟情于自得精神,从学术观、认识论与权威观这三方面作了发挥。他赋予“良知”以权威主义的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遽的影响。王艮作为王阳明的亲传弟子,在“多发明自得”指导下,把王阳明的“心本”论,发展成为“身本”论。李贽依据“务以自得”的原则,得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著名论断。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张岱、傅山、黄宗羲,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受阳明自得精神影响是分不开的。哲人的自得精神,是思想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特别留意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来感染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这与现代德育环境论中某些理念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借鉴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在现时代德育教育中,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全力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精心构建健康的微观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