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06篇
理论方法论   130篇
综合类   3107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从建国以来到 2 0世纪末中国政府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中可以看出 :当代中国美育观念的演变历程是进步、后退 ,此起彼伏 ;到 90年代末 ,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再次把美育观念历程推向历史的制高点 ,正式把美育写进教育方针。通过当代中国美育观念的变化轨迹 ,找到症结 ,为 2 1世纪中国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2.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建构,而审美活动恰恰具有建构的功能,能够满足价值观形成的需要,审美活动是通往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桥梁──审美活动在观念上全面产生主体需要,主体又以自己的需要去接纳价值实体──从而构成价值体系,产生相应的价值意识,最后由价值意识的“自我”提升形成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3.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导致的官学向私学转换的背景中,孔子以礼乐传统的理解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君子人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他坚持"述而不作"的立场,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对话式的开放教学观。孔子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是他提示了现代美育的方向,对于中国教育走出困境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4.
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条件.它不仅要求艺术家做一个现代人,换脑、换笔,更新知识结构,而且要求艺术家在继承人类优秀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掌握现代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无愧于新的时代的艺术珍品.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主要从形象美、品德美、心灵美、女性美、人格美等方面分析刘兰芝这一悲剧形象永恒的审美价值;又从"三从"、"七出"、"孝道"等角度入手,阐述刘兰芝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悲剧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46.
中国山水画,在以崇尚"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听任自然的老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逐渐确立了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并在历代艺术家不断诠释客体与主体、自然与自我的艺术审美关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7.
浅谈书籍设计的人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化设计”已成为 2 1世纪设计的主题。书籍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门类也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书籍封面、插图、版式、文字、材料等元素用设计语言概括书的本质 ,形象地反映书的知识要义和思想精髓 ,强调理性的秩序 ,准确传达知识和思想 ,使之理性的内涵和感性的外延相结合 ,成为读者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8.
以经学作为理论资源 ,运用经学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话语方式来定义和评判文学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主流。时至 2 0世纪初 ,经学对人们文学思考的控制却难以为继。此时王国维的一系列文学研究活动颇引人注目 ,尤其是《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分别在小说论、词论、戏曲论三个领域消除了经学眼光 ,尝试了新型的文学批评模式和文学研究方法 ,其基本思路、价值体系和主要术语 ,都已凸现出“后经学”文论的特征 ,成为中国文论走出经学时代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9.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50.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借助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由于艺术作品中的力的结构与人的心理"力"的结构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故审美教育对实现完美人格,达到精神自由和生命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