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0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91篇
管理学   369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08篇
人口学   43篇
丛书文集   658篇
理论方法论   409篇
综合类   4327篇
社会学   520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529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991.
危机边界指区隔公共危机中利益、权利与权力关系的隐形规定,产生于风险社会情境下群体或组织的互动与博弈。现代化进程中风险的多元与异化是主体间互动与博弈失衡的重要诱因,其导致焦点事件爆发,推动政策窗口出现。而焦点事件爆发引发的社会秩序与规范的紊乱并非毫无逻辑,群体、组织或结构之间围绕利益、权利与权力展开的对抗常常借助制度、舆论实现诉求表达,从而引发边界的不断动荡、分化与重构,导致利益、权利与权力边界内涵处于混沌或失序状态。我们可以基于利益边界、权利边界和权力边界构建公共危机边界模型,并应依据焦点事件中抗争主体涉及的边界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策略。其中牵涉的边界类型越多元,风险等级越高,越需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政策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992.
农业对外开放是国家以开放化解挑战、促进中国与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不确定性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四五”全球各国的农业利益分歧仍将延续、发展差距将持续拉大、合作不确定性将显著加强,但依然存在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中国农业对外开放需要瞄准国内国际两个维度以及粮食安全、产业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三个层次目标,通过编制“十四五”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分区域分产品制定经贸合作策略、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掌控能力、健全农业对外合作支撑与管理平台等手段,着力解决当前农业对外开放存在的渠道掌控力偏弱、风险与成本偏高、政策瓶颈明显、信息不对称突出等主要短板瓶颈,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给不稳定的国际农业合作以更多的确定性,方可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93.
广大农村地区是涵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据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受传统宗族观念、家国情怀和邻里互助文化影响,乡村社会中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在基层社会构建公共空间、培育场所精神,需借助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有机融合,加快乡村治理政策的落实。公共空间培育能够化解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纠纷和难题,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区块链+国家审计”助力大数据反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应重视发挥国家审计的腐败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区块链是信息技术革命中的一项创新性技术,能够以其体系去中心化、交易机制透明、数据不可篡改等核心特征,应对大数据反腐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体系去中心化促进信息共享,交易机制透明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可篡改性保证信息真实。区块链技术与国家审计相结合,能够突破数据壁垒、推动反腐协作,促进信息透明、揭示隐性腐败,保障信息真实、强化审计问责,从而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反腐的效率与效果。立足于中国特色“审计智能+”建设背景,我国应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打造新型数字化审计平台,克服大数据反腐应用中的侵犯个人隐私、数据壁垒、信息失真等问题,在完善制度化反腐防腐协同机制的基础上,开创“制度+科技”反腐防腐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95.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必须要寻求到这一理论活动的逻辑主线。从实践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现代性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因此,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革命式的现代化方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构建还在生成中。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主题就是着眼于中国道路,从各个维度尤其是价值维度,建构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96.
为推动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理论和实践发展,以2004~2019年间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5 332篇相关文献为样本源,采用共词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及可视化技术,对国际城市环境治理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城市环境治理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研究认为,近16年来城市环境治理研究的五大热点领域是城市可持续性、城市气候变化治理、中国城市化发展、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城市可持续性是城市环境治理研究热点领域的基础,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但伴随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协调、城市景观破碎化等城市问题,可持续性、弹性为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提供概念分析框架,多层次治理和多元化为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气候变化治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促进绿色空间的建立将成为未来城市环境治理研究的重要趋势; 未来的城市环境治理研究,还应高度关注城市环境治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997.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乡村经济民主制度”是指农民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能够在平等的社会关系的前提下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共同对农村经济社会进行管理,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的制度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于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农村主要矛盾的变化,核心在于推进经济民主制度建设。可以说,乡村经济民主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通向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农业农村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乡村经济民主制度建设,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9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表明尽管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相对贫困治理是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石。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现实难点,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应为:一是创新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的对接机制、相对贫困的认定标准和识别体系、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对标机制;二是坚持内扶与外扶协同联动,建立一体化“扶智”体系,在乡村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其获得感,破解“等靠要”意识,强化内扶的动力之源;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相对贫困群体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支撑体系,为相对贫困群体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99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经历了政府计划、市场机制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艰难探索过程,终于走上了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现代化治理变革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现实检验,充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但也同时暴露出市场机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缺位错位问题。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同框出镜、互补嵌入和重构个体化社会的公共卫生治理,是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梳理分析国外2016年至2020年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文献发现:一方面,董事会治理、股东治理和高管治理成为公司内部治理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治理和信息披露作为公司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成为公司外部治理研究的热点。同时,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发展绩效是国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其它主题研究文献中的高频词汇。根据国外学者对公司治理研究的进展可知,完善公司治理的理论和评价方法、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优化网络治理机制、开展绿色治理研究等,将是公司治理研究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