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29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61.
优化DNA重组的反应条件 ,将粘端一平端连接分两步进行 ,大大提高了DNA重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2.
The most salient or peak aspect of a service experience often defines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the service. Across two studies, using the same novel form of a scenario‐based experiment, we investigate the design of peak events in a service sequence by testing how anticipated and surprised peaks influence customer perceptions. Study 1 captures the immediate reactions of participants and Study 2 surveys participants a week later. In both studies, we find a main effect for the temporal peak placement, confirming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a strong peak ending. When assessing the peak design strategies of surprise and anticipation, we find in Study 1 that surprise and anticipation moderate the temporal peak placement (e.g., early peak vs. late peak) on overall customer perceptions, with the surprise peak at the end of an experience yielding the strongest effect. In Study 2 we see that the remembered experience of a surprise peak positively affects customer perceptions compared to an anticipated peak regardless of the temporal placement of the peak. We also find that the infusion of a surprise peak ending has a lasting effect that amplifies the peak‐end effect of remembered experiences. Drawing on these findings, we discuss the role of surprise, anticipation, and sequence effects in experience desig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63.
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开的争论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在马克思之后,"哲学"和"哲学学者"应当并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在马克思的文本、思想自身的逻辑与我们的当代境遇和任务之间,反复进行解释学的对话。马克思以其"消灭哲学"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思想取向,颠倒了西方的形而上学,开启了一种对于社会进行历史性批判的思考范式。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是并仍将是一个处于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和利益竞争之中的社会,人们在经济、政治上实际的等级式差别将持续下去,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的哲学与理论也将持续下去。因而,我们既不能退向一种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也不能继续革命的道德的浪漫主义,而必须认识并把握住"历史性"的相对性、暂时性与其绝对性、永恒性之间的张力,坚持哲学思想与现实世界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批判。这样,也才能够正视"实践哲学"自身的矛盾并防止它发生两种危险。  相似文献   
164.
海德格尔思想以对存在的独特运思而展开,在这种对存在的追问中,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终结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哲学的终结,哲学不会结束。传统的哲学一直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传统哲学的真理观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符合论”。追问存在与真理是海德格尔的双重任务,但海德格尔追问的方式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对真理的追问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5.
单独制定的侵权责任法仍然是未来民法典债篇的组成部分,这是债法结构原则的要求,也是侵权法和债法的历史联系;民法通则中的民事责任具有多元意义,侵权法的制定应该锁定损害赔偿责任,同时还应当完善补充性的请求权,尤其要关注停止侵害请求权,其本质上是不作为请求权;民法通则中对于侵权法保护法益的列举虽不尽完美,但仍有其价值,不尽之处,需要通过一般侵权行为的类型化,分工合作以为弥补.唯有如此,侵权法才能在救济受害人的同时,切实保障加害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6.
在现代性视野中,艺术终结是人们热衷探讨的理论难题之一。通过对艺术终结、现代性、叙事三个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终结的核心焦点不是艺术是否终止的问题,而是艺术观念、艺术功能的变化问题,具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哲学层面上的原因。因此,我们的研究视野不应该局限在艺术领域内,更不应该脱离问题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67.
在局域网中IP地址盗用行为十分常见,这种行为不仅造成网络中IP地址的混乱,同时也侵害了网络中正常用户的权益,并且给网络安全、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盗用IP地址的常用方法入手,给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提出交换机端口-MAC地址绑定和端口定位相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少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新潮童话异军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素质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艺术表现手法的单一化、成人化,导致了对儿童素质的负面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9.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0.
在中国文人笔下有许多诗作都跟“酒”有关,对于酒和醉古代文人可谓情有独钟。本文试对酒在诗中所蕴涵的悲感情调;在酒中诗人个性的张扬;以友朋情谊与酒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