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04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odel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enterprise utilized for and by people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histories. Although social enterprise in mental health is not new, the naming of it as social enterprise and the attention these efforts have garnered is new.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brief history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formal social services; review some conceptual issu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enterpris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the two major current centers of its activity; and conclude with some observations of the ways in which mental health social enterprises are developing.  相似文献   
102.
Abstract

Brief, reliable and valid multidimensional tools are needed for routin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by case managers and other practitioners working in community support programs with clients who abuse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The Psycho-Social Weil-Being Scale was developed as part of a survey of two hundred and ninety-seven community clients for whom case managers assigned psychosocial ratings based on multiple sources of clinical dat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demonstrated good initial construct validity for the two-factor scal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well-being), good internal consistency ratings, and good evidence of concurrent validity with substance abuse indices and other psychiatric indicators.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cal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3.
身份 (认同 )问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主要关切。新近兴起的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以其身份焦虑的表达 ,提供了观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来海外华人文化及文学变化的一个例证。这种文学反映的自我身份疑难 ,涉及到对中国、对其他华人移民和对西方等多种不同对象的自我—他者建构 ,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华人文学文化意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同时也提示了对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从整体化、同质性的理解方式向对象细分的、动态的和文化的理解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分析重大灾害情景下群体心理症候群的急性应激心理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心理障碍形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的网络结构关系,提出了基于群体创伤心理障碍特点的分阶段、分层次重大灾害事件的心理救助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网络谣言犯罪作为一种偏激的言论表达,是一些人利用网民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误听误信,实施诋毁他人名誉等非法目的的行为。网络谣言的本质属性不在于没有事实依据而是"未经证实"。从主观要件看,网络谣言犯罪要求行为人知道信息已经超越合理怀疑范围,可能为假仍予以发布传播。从社会危害性看,尽管网络谣言犯罪是通过网络言论实施的,但不管侵犯的是个人法益还是公共秩序,其本质都是传统法益的网络再现,而非完全异质的新型法益。  相似文献   
106.
当今恐怖犯罪日益猖獗,不仅呈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其特点和趋势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特点和趋势,从法律和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给国际反恐怖活动提出了难题.为此,我国在依法制裁、预防恐怖犯罪方面,必须在遵守国际反恐约法、加强反恐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完善国内刑事法律,加强对恐怖犯罪的法律惩处,增设包括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以袭击网络为目标的新的恐怖犯罪罪名,并配置适当的法定刑;完善作为恐怖犯罪下游犯罪的洗钱罪立法的方方面面;在恐怖犯罪刑罚惩处方面,设置宽严相济的法定刑;进一步完善反恐程序上的配套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7.
“同类产品”的界定关系到判断一国补贴措施是否符合WTO《SCM协定》。而《SCM协定》中“同类产品”定义非常抽象和模糊,加上WTO实践对“同类产品”的认定没有统一标准,这不利于WTO成员准确地履行《SCM协定》下的义务。通过分析欧美大型民用飞机贸易争端中WTO争端解决机构对“同类产品”的理解,结合《SCM协定》“同类产品”条款的法理解释,认为:《SCM》协定下“同类产品”的界定首先应满足《SCM协定》注46的规定。其次,在“相关市场中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是认定《SCM协定》中“同类产品”诸多因素中尤其值得重视、提倡和采用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8.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极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侵犯公民的合法利益,危害社会的稳定,破坏良好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是各国政府打击的共同目标。该文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点,探寻其成因,试图找到防控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9.
在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与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一样,宗室作为统治者的血亲成员会享受到诸多优厚的经济待遇。宗室成员因此大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也有部分宗亲的生活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富足。出于追求财富的天性,宗室成员中也常有经济犯罪行为发生。金朝宗室阶层后期汉化加深,生活奢靡,对财富的追求和渴望加深,也应该看做是金朝走向覆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非法成立的单位犯强迫他人劳动,不属于单位犯罪,只能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具有法人资格的依法成立的独资、私营企业强迫他人劳动,按照单位犯罪处理。依法成立的单位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强迫他人劳动,是否按照单位犯罪处理,关键在于该组织是否具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子公司强迫他人劳动,只追究子公司的单位刑事责任而不追究母公司的刑事责任;但是母公司命令或者指示子公司强迫他人劳动时,按照单位共同犯罪处理。依法成立的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强迫他人劳动,鉴于此类公司的特殊性,不必跨国追究其所属外国公司的单位刑事责任,而是直接追究该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单位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