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辽代官制承唐仿宋,宫廷服务系统的职官亦不例外。但由于《辽史·百官志》的疏漏,对一些辽代宫廷服务系统的职官不见记载。根据钩沉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资料,可对辽代宫廷日常物用服务类职官、侍奉役使服务类职官、官苑畋游服务类职官以及随驾差遣服务类职官进行考证,以弥补《辽史·百官志》记载的缺漏,并有益于学者对辽代宫廷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2.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是一部记录越南北部民族生活史的拓片总集,它的原始材料均为散落在庙宇、村社、神祠等附近的碑铭。它以碑为载体,用汉喃这种越南特殊的文字书写越南北部民族的生活风情,时间跨度从明末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从道德、制度、风俗、宗教等四个方面对《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中的汉文化影响进行了释例,爬梳出越南河内以北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3.
(妾子)(次虫)壶铭文系战国中山王储 为其去世不久的先王罾作的一篇悼词,经十数位古文字学者艰苦努力,这篇铭文的意思已基本明确,但见仁见智处仍然不少,不识之字、未解之义依旧存在。本文将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书刊上的诸家相关释读意见汇为一集,并以按语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新释“百每”为“博谋”、“竹周”为“笃 ”、“詻”为“龈腭”、“氏民”为“諞民”等。侧重揭示铭文与传世文献在遣词造句上的联系,通过对读不难发现,这支在中原地区建立中山国的白狄族当时已深深认同并接受华夏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34.
碑刻文献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形式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应该清理,研究的成果值得检讨,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缺陷需要总结。《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系统清理了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界整理、研究碑刻文献以及利用碑刻文献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线索、丰富的学术信息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必将有效拓展碑刻文献研究的领域,把碑刻文献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5.
《遂公■》是近年发现的重要青铜器,内有长篇铭文,记载了禹治理水土的事情。铭文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多与《易传》有关,例如中与四方、君王与父母、礼与美、心性与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36.
古代突厥碑铭文属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范畴,是中国古代突厥汗国时代第一批文学作品。古代突厥民族碑铭文具有醇朴尚实的体裁特征、强烈的情感特征以及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题材特征。  相似文献   
37.
周代的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传世文献《诗经》、《国语》、《左传》、《尚书》等相比较,可以发现,周代铜器铭文与周代传世文献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思想理论等方面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8.
湖北利川鱼木寨及其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墓葬石刻遗存,在这些墓碑石刻建筑艺术中,一方面,反映出土家族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它的形成既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艺术沉淀融合的结果,又反映出土家族一种独特的原始崇拜体象;在今天,发掘和研究土家族的碑刻艺术,对于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对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从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汉字形体记号化所呈现的序列性、形体异写的趋简性和类推性三个方面分析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所体现出的系统性,澄清过去文字学家们所谓"六朝书体,满目蓁芜"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40.
商代甫族、甫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卜辞中反映出甫族人常受商王之命而从事各种农稼、田猎活动,商王也曾多次亲临甫地并在那里举行占卜活动。当时的甫地与敖、奠(郑)、曼、(女自)(自阝)等地之间似存在着一种呈扇面辐射形的地域临界关系,在地望上可与文献中所记作为炎帝和太岳之后的这一支姜姓中原古族相印合。商代的甫族人与后来许慎《说文》中所称由甫侯所受封的(许)国应存在有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