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颜乐"为儒家学派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特别是文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 源于孔子的教育与学习观,在此基础上颜回将其扩展为整体性人格精神。在儒家思想流变史上,"颜乐"以其绝对 化的知识、知识乐境追求,体现了早期儒家的知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说明对"纯粹性"的追求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特性之一,而且是其先验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理论前提.康德从自然科学方法论对"纯粹"的追求出发,以其范畴学说与先验主义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这两种哲学传统都进行了进一步的纯粹化,从而对这两种哲学传统进行了某种综合,在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也导致了自身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学者的知性涵养功夫思想源远流长。先秦儒家的内圣之学率先提出为学须"修己以敬"、"尽心"、"养性"、"虚壹而静"。宋明时期推崇的"圣贤气象"极力追求学者自完其心、自尽其性、"居敬穷理"的内省功夫。唯物论者王充、张载、王夫之等人也对求知治学与主体修养的关系予以极大关注。"知性涵养功夫"既是古代学者竭力追求的人格道德境界,又是当今学者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4.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想象力是康德在先验认识论中提出的一种能力,作为认识先验要素的想象力是联结感性和知性的中介,为了确保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它服从于知性的安排。在审美判断中,想象力也是连接具体事物与知性的中介,但是它此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以保证美是一种主观上共通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对象的规定性要求。但是想象力又必须受到知性的制约,否则就会陷入狂妄和迷信中。想象力与知性处于一种自由的和谐的状态之中,两者之间处于一种张力关系。先验逻辑在想象力中统摄具体材料,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性。而对具体事物的判断通过想象力带到知性面前,使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两宋时期的理学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理”又称为天理,由此天人相依、天人相与,“理”是天人一体的基础,主导着当时的经世思潮,强调“文以载道”。与此同时,既基于“仁者,人也”的思想,同时受张载、朱熹等所提出的“大心”与“合内外之心”说的影响,“理学诗派”诗人的审美诉求一方面推崇自得自然,任心随意,强调自出机杼,同时,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呈现一种对自然审美意识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以往论者多探究卞之琳诗歌所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该文侧重论析卞之琳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过程中的变异,认为卞之琳吸纳瓦雷里、艾略特等诗学养分,融入自身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以平凡的意象凝定哲理沉思,在智性的探求中发掘诗美,并显示了自己的创造和东方智慧.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诗歌的选择和转化,不仅新拓了诗美领域,提升了中国新诗的理性层次,而且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仁智双彰"构成了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儒学作为现代中国人价值之源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又力图开显出知性主体以补以往儒学之不足,以为无根无向的现代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其人生哲学是对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弘扬,包含了对西方现代人生哲学以及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的儒家式的回应,体现了寻求"德性"与"理性"之统一的理论追求,对于为工具理性独大的"现代性"纠偏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因人生的理想性陈义更高而脱离实际、自身倡导儒家人生哲学却并未真正践行儒家的基本行为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19.
情感表现和艺术知性是分析艺术作品的两个重要纬度。情感表现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主题思想和情感,而艺术知性则是艺术家藉以表达情感所遵循的审美理念和使用的艺术表现技巧。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家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结果。以分析凡高的作品为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