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9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46篇
理论方法论   164篇
综合类   3737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论晚明文人评点本的价值和传播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文学评点的鼎盛期和丰收期 ,不但汇评、集评的形式大量出现 ,而且形成了评点名篇为中心、各层次的作品均有评批的评点格局 ;这些文学评点具有很强的文本价值 ,一些重要的文艺理论都是在评点中形成、发展、流行起来的 ;同时它有一套调节接收者期待视界的传播机制 ,在提升传播速度、导引读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
南岳佛教诗歌创作从南朝时期开始,创作尚处于发韧期,到了唐代,终于迎来了异彩纷呈的时刻。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诗歌创作的高峰往往会带来诗歌品评和理论总结的高峰,唐代诗学有着风骨和情韵并重的审美取向,诗学发展可以分为“载道”一路和“取境”一路。此外,近体诗对声韵的营造也承接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对格律的探究。文章结合这些诗论,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到个别地将唐代南岳佛教诗词的艺术特点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93.
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正利禄歪风的迫切要求。生徒只有学充养邃,才会眼界高、气味厚、笔力健。清代一些书院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生徒学文不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是拓展为与炼品、践行、培识的结合。这些书院通过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4.
95.
近期,国内的西方文论研究开始出现反思趋势,西方文论本身也成为反思对象之一。反思过程中出现了对西方文论的一些误读,原因之一在于部分研究者可能忽略了自身研究奠基于译文之上的事实,将译文直接等同于原文,因而也可以说是翻译视野的缺失。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引入翻译视野,即意味着基于译本进行的文论研究须与译本拉开一定的距离。翻译视野又包括转换意识、语境意识、差异意识三重内涵。转换意识即意识到译文是语言转换的结果,同时意识到由转换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语境意识是指意识到西方文论扎根的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及理论家的认知形态;差异意识是指对原作与译作所处时空差异的意识。翻译视野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西方文论在原语语境中的起源及发展,辩证地探讨其在译语语境中的适用性,有助于我们在西方文论译介热持续上升的今天,真正深入地理解与反思西方文论的内涵,更好地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6.
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7.
韦恩·布斯是二十世纪美国修辞学界的知名学者,尤以小说修辞学著称。但布斯对隐喻的论述也颇具前瞻性。由于其修辞学家身份,其在阐述隐喻定义、评价等方面时难免不涉及一些诸如修辞情境、修辞动机、劝说等修辞学概念,这些概念的运用极大地充实了他的隐喻观。研究对韦恩·布斯的隐喻观作了梳理与分析,主要阐析了布斯对隐喻的概念本质、评价等方面的理解,分析了布斯的隐喻观与西方修辞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其理论贡献和局限。研究发现,布斯的隐喻观较具前瞻性,有深厚的西方修辞学底蕴,为后来的隐喻研究作了重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98.
文学翻译的追求是思想信息和诗学价值兼得。有标记性主位的运用是文学作品诗学价值的重要表现手法。有标记主位的信息突出功能、信息对比功能、句法信息功能和文体信息功能在翻译中的再现是文学作品诗学价值再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9.
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比较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显著且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西方文学文化的深刻熏陶,使其比较之法不仅仅涉及到同时期、同流派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更有以古典文学为借鉴的古今比较,及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西比较。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苏雪林的评论中处于一个广阔而又立体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突显了苏雪林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西纵横交错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0.
顾晓伟 《理论界》2014,(1):117-119
在语言学转向过程中,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从逻辑性思维转向了隐喻性思维。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知识从原初上来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先于逻辑概念的隐喻思维之上。本文即以当代历史哲学中表征的语言学转向为探讨中心,来展现史学与文学学科之间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