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99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31篇
理论方法论   94篇
综合类   1593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根据相空间延迟坐标重构理论,基于支持向量机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小波核函数的局部分析和特征提取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支持向量机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嵌入维数与预测性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仿真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能精确地预测电力负荷,而且在电力负荷序列的最佳嵌入维数未知时也能取得比较好的预测效果,这一结论预示着小波支持向量机是一种预测电力系统短期负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2.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研究领域应由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和个人生活领域拓展。新疆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应以更广阔视域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为指导,突出体现符合新疆地域与民族特点的“四服务”价值追求和“四结合”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993.
荀子认为礼是人的本质。具体言之,礼是人、物分别的根据,是划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原则,甚至是重构社会等级的标准。但是,荀子的人之本质论与其人性论根本对立,使其礼为人之本质的证明缺乏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由于变频调速具有故障率低、调速精度高、保护功能多、节能效果显著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变频器的应用,同时也给出了变频器的实际应用中的干挠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讲述了实际应用中变频器的故障原因及分析方法和故障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社会进步作为一种价值评价,反映的是评价主体的主观价值标准与对象客体客观发展状况之间的契合关系。由于社会是复杂的,评价主、客体及评价中介具有复杂性,导致评价尺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96.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997.
讨论了现有的支持向量机回归参数选取方法.针对负荷预测建模,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参数进行选取,得到的最优参数对未来的峰荷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阐述了横机罗纹起口编织的分类、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以及电脑横机应用程序的修改方法.  相似文献   
999.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将有助于探讨二者在相互促进的动态中,实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邂逅风流:唐代小说《游仙窟》的世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代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读唐代小说《游仙窟》,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与十娘间以诗歌酬唱为手段互相试探、暗示、追逐过程的论述,反映出小说作者对男女两性之间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恋爱理想的向往和对儒家礼法的蔑视,得出小说《游仙窟》具有以表现青春、爱情和娱乐为中心的世俗化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