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教育评价的单一化,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我们理应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进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72.
论道教“存思”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存思”作为一种个人修炼和通神的手段,以鲜明的形象感悟、流动的宗教体验、充沛的想象力为重要特征,而其最终能幻想出美妙的神灵形象和神灵世界的结果,不仅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想象提供了丰富的内在图示储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仙作品的繁荣,而且对古代小说戏曲叙事模式的确立及人物形貌的刻画技巧等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3.
孟子的道德自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人性善”为前提,主张追求以“修心养性”为基础的道德自律,并据此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与循循善诱、自反自得的德育方法。孟子的道德自律追求对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启发价值:一是要改变多年来思想道德教育重外在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和价值性德育观念的偏差;二是要改变多年来片面强调灌输,不重视意志自律效果的德育方法的偏差。  相似文献   
74.
北宋的艺术理论中的"入神"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造微入神和造理入神,这两个方面既强调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鲜明体现了宋人艺术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北宋易学中的"寂感"说,尤其是对"感而遂通"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5.
中国传统德治理论是以治者的修身为基础的 ,但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修身和教化的法门是圣功修行。儒、道两家都提倡圣功修行 ,但旨趣有所不同。道家圣功是为了达到“自然”的境界 ,而儒家圣功则在通过静心以破除私欲 ,增进社会责任感。在先秦儒道德治理念的影响下 ,汉代以来的道教也重视道德教化 ,将伦理修养作为入道的重要条件。道教文献所言“圣功”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养生理论 ,尽管其中存在某些神秘因素 ,但所包含的“劝善修德”理念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6.
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作家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人的哲学思索。他认为,人是由“兽性”和“神性”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以这种“共通人性”作为创作的准则,创作出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的文学作品。本文从“兽性”和“神性”两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分析了他文学创作成功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7.
本文通过对王氏哲学美学思想的考察,首次明确指出“无我之境”乃是一哲思审美境层。它把境界论所需求的写真景物真感情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在中国意境理论发展上首次提出真实性的深度问题,并反拨了“诗言志”的传统,从而成为王氏境界论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78.
李白的心理结构呈多元形状 ,其中怀古情结直接影响了诗人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活动。李白的理想精神与盛唐文化气氛是一致的 ,但这种理想又不可能在盛唐实现。在理想幻灭的苦闷中 ,是怀古情结给李白的矛盾心理带来了恰当的调适和引导  相似文献   
79.
袁枚诗歌的禅影踪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玲 《文史哲》2002,(1):86-91
袁枚的诗歌腾跃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灵动洒脱,清新自然,在清代乾嘉诗坛独树一帜 。综观袁枚诗歌作品,禅影踪迹不时闪现。拨开袁枚“不喜佛禅”的表象,即可看出他从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等方面都对禅宗有所吸收与扬弃。  相似文献   
80.
建立和完善行政诉讼程序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以及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相协调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建立行政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庭审程序、简易程序、调解程序与和解程序的构想,并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