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01篇
  免费   2355篇
  国内免费   523篇
管理学   452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708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819篇
丛书文集   11953篇
理论方法论   3027篇
综合类   59392篇
社会学   1232篇
统计学   877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541篇
  2020年   574篇
  2019年   499篇
  2018年   519篇
  2017年   649篇
  2016年   862篇
  2015年   1402篇
  2014年   3746篇
  2013年   2902篇
  2012年   4496篇
  2011年   5502篇
  2010年   4514篇
  2009年   4644篇
  2008年   5009篇
  2007年   6405篇
  2006年   6640篇
  2005年   6173篇
  2004年   5807篇
  2003年   5784篇
  2002年   4560篇
  2001年   3977篇
  2000年   2019篇
  1999年   495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从农户意愿角度,以福建省农民的农用承包地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农户承包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到影响农户流转承包地的样本数据,并对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的职业、农户家庭的人口、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承包地面积和农户流转承包地的租金水平是农户流转承包地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承包地面积和租金水平是正向影响,户主的职业和农户家庭的人口是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历经了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隐蔽走向公开,进而发展为常态化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诉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在场体现,也深度契合了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迫切需求。面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话语、文本和媒介等现实问题,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建构话语路径、翻译出版经典著作以建构文本路径、完善本土大众传媒以建构媒介路径等来化解问题,从而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地区的组织建设,也推进了本土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提升,更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传播的理论探究提供了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每当先进的发展制度开始取代落后的发展制度时,整个世界格局就会进入重大的转换阶段。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两次重大的历史变局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并深远地影响了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下的中国作为前两次历史变局影响的客体,曾经既是先进发展制度取代落后发展制度的受益者,也经历过作为落后发展制度主体而被先进发展制度冲击的过程。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先进发展制度与落后发展制度交替的历史变局阶段,作为第三次重大历史变局的主体,在三次千年历史变局叠加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地认识、适应并改造利用前两次历史变局的经验与教训,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领先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决定中国在本次历史变局中能否顺利成为先进发展制度的主体从而实现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4.
卫所制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军政制度。以浙江沿海明清卫所驻地方言为考察对象,从北到南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16个方言点,通过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分析和总结浙江沿海明清卫所驻地方言声母在数量和古今分合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Long Range Planning》2019,52(5):101825
Research on problemistic search has assumed negative attainment discrepancy to be the trigger of both local and distant search. Extending this research, we present and compare two additional triggers: (1) relative attainment discrepancy, which reflects how much a firm's attainment discrepancy deviates from its past negative attainment discrepancies; and (2) persistent attainment discrepancy, which reflects how often the firm experiences below-aspirations performance. Our triggers for distant search model a behavioral explanation for the timing and relatedness of acquisitions. We find support for baseline arguments of problemistic search whereby firms increase both industry- and skill-related acquisitions when they perform below aspirations. When they persistently perform below aspirations, however, this likelihood is reduced and firms engage in acquisitions that are more unrelated, thereby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notion of expanding search boundaries from local to distant search. Of the two triggers of distant search proposed, relative attainment discrepancy does not induce firms to expand search boundari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rsistent attainment discrepancy is a key construct to consider when studying the expansion of search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6.
While the US Supreme Court was considering two related cases involv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same-sex marriage, one major question informing that decision was whe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had achieved consensus regarding how children of same-sex couples fare.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consensus has become a key aspect of how social science evidence and testimony is accepted by the courts. Here, we show how a method of analyzing temporal patterns in citation networks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state of social scientific literature as a means to inform just such a question. Patterns of clustering within these citation networks reveal whether and when consensus arises within a scientific field. We find that the literature on outcomes for children of same-sex parents is marked by scientific consensus that they experience “no differences” compared to children from other parental configurations.  相似文献   
17.
死者无人格权,但死者具有人格利益。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善良风俗,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也达成了共识。完善死者人格利益应在保护范围、行使主体、法律责任、免责事由及保护期限等方面给予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8.
从章公祖师佛像跨国追索诉讼主体资格问题切入,分析佛像的法律性质,探讨涉案物权准据法的确定及适用问题。该案原告应由阳春村全体村民担任。涉案佛像属于文物,建议村民在荷兰法院提起原物返还之诉。受案法院应当适用物权冲突法确定准据法,即可能适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或荷兰法律。被告在购买时应当对涉案佛像来源产生合理怀疑,因此不构成“善意”;原告应尽可能搜集证据证明《荷兰民法典》规定的20年消灭时效因起诉而中断。依据《香港货品售卖条例》和中国内地物权法理论与实践,被告均不能取得系争佛像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对初始情境中受难者“陷困”功能的探讨,是“动物叙事”叙事语法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其中贯穿了一个最为基础的叙事功能指向——“抉择之痛”。强调“动物与人”两类受难者角色在身体、心理抑或情感维度陷入某种矛盾与纠结的状态,并且彼此间时常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悖反性。这一角色身份由动物形象与人类形象分别或共同承担,均指向一种叙事伦理层面的现代境遇的表达。在题材范畴方面,这一功能指涉涵盖了家养类与野生类“动物叙事”各自的叙事范畴。其效力边际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生态视域与人性指涉的层面,而是凸显现代语境下人类所面临的共通性的伦理困境:一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困惑与不安的情感和心境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以风险理论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行法律制度,根据风险产生根源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风险会表现为制度运转失灵风险、制度功能偏差风险和公平性缺失风险。化解制度风险,形成制度风险的维度,不可基于同一个标准,而是需要在大的框架之下论及制度风险的法律管控,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构"建立私权,善用公权"的多元法律控制体系,并在体系内引入技术规制,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推动民间习惯法与法律制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