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0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18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321篇
理论方法论   120篇
综合类   2217篇
社会学   217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要增强组织效率,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当今时代已不可能单纯依靠技术、货币等物质因素,还要发挥其他各种非物质因素的作用,其中,组织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因素。因此,探讨组织文化与组织效率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首先定性分析了组织文化因素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组织效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组织文化价值取向模型,进行实际的问卷调查研究并分析所采集的数据,总结并改进了组织文化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组织效率影响定量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22.
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内需经济、扩大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具有孵化企业、扩大就业、鼓励创新和汇集资源等特点。本文从平台组织的视角研究了文化创意孵化器创造和整合资源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3.
中国的街道党组织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变迁。建国初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接管城市并公开和建设基层党组织,但是街道范围内的党建不是重点。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在单位制社会结构中,街道党组织总体来说处于边缘地位。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兴起了社区建设的浪潮,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各大中小城市对于街道党组织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党组织走出边缘化并积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4.
Three decades of Chines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created wonders that transform the living of the population. Yet economic affluence also spawns juggernauts of new social ills, and mounting social tensions emerge from widening inequalities between the wealthy and the less privileged. Local governments are under intense pressure to identify new 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new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rising unemployment, elderly neglect,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through social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recapitulates some of the experi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collaborating with the authorities, in pioneering social work services using new mode of public funding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25.
“德育场”作为自然场的派生物 ,其本质特征是重视德育系统与过程中各要素的能量、信息辐射、吸引力以及相互作用 ,与传统德目主义、整体主义德育模式的“控制”、“强化”教育相比 ,场思维的德育模式更重视对德育对象的民主诱导和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德育场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子 ,吸引子按其价值取向可分为主导吸引子、辅助吸引子、异构吸引子 ,它们彼此按照耦合原理、役使原理、涨落原理与自发对称破缺原理进行运作。  相似文献   
126.
大国责任感和文化传统优势是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主要文化动因.在带着自己的伦理文化传统加入各种国际组织时,我们对现存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的态度和评判,说明我们自身存在不少理论缺失.如对强权与平权、责任与等级、合作与共识、冲突与干涉等关系的解说,都还缺乏有理论深度和说服力的中国说法.必须冲破固定思路约束,有理论意识地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代优势.  相似文献   
127.
学习型企业知识创新的模式与推进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型企业的本质就是共同知识的创新。学习型企业的知识创新有组织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四种基本形式,要经历一个“自中向上再向下”的过程,它明显优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传统模式。推进学习型企业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共同知识的发展远景、知识资产管理、员工自主性、不稳定状态、创造性无序、冗余信息、员工之间的关爱与信任。  相似文献   
128.
项目管理技术已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在工业企业中也可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大型企业技改活动的多项性和复杂性,根据实践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摸索,初步探讨了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大型企业技改活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9.
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9  
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组织学习理论及组织学习与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中国201家企业调查数据,对采用定性方法提出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6P-1B模型)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6P-1B模型提出的7个方面的组织学习能力与组织绩效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各组织学习能力的机理要素与各组织学习能力之间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所感知的外界环境的变化程度不同、员工之间的目标正相关程度不同,使得企业在组织学习的机理要素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对6P-1B模型的理论逻辑提供了一定的统计检验的支持,同时也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的方法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0.
Technolog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emergence of 'workplace stud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spite the substantial body of literature concerned with the ways in which digital media are transform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life, we have relatively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which new technologies feature in day to day organizational conduct and interaction. There is however a growing corpus of empirical research which places the situated and contingent character of new technologies at the heart of the analytic agenda, but as yet, these studies are relatively little known within sociology. They include ethnographies of command and control centr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news media, an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y address the ways in which tools and technologies, ranging from paper documents through to complex multimedia systems, feature in work and collabora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se so-called 'workplace studies' and consider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conduc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new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