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7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32篇
民族学   5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614篇
理论方法论   206篇
综合类   3050篇
社会学   453篇
统计学   1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民俗热与我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以及经济建设取得空前成就有关.国人的凝聚力增强了,引起了传统文化的缅怀.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带来文化的整合,民俗热正是对异化的抗争.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急功近利,要调整理念,关注民生,深入田野,创建中国民俗学派.  相似文献   
62.
女子院校这几年快速发展除得益于教育事业大发展这一客观原因外,还与其自身存在的固有竞争力分不开,这些竞争力可概括为十大办学优势,正是这些其他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造就了广泛的社会需求,推动着女子院校快速发展。正确而清醒地认识这些优势,对发展我国女性教育事业,提高女性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3.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形式,高校办学定位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校办学定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革新。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高师院校必须走“以师为本、综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4.
论学校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公民教育是实现公民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公民意识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对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内容安排上不科学,在教育方法上单一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和社会要合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围,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根据实际安排公民教育的内容,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公民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5.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是那种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文明的基础的社会阶段,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人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全面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文化教育,加强道德建设,是克服和消除人的发展不全面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6.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至60年代初,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时期,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侧重在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文革”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67.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初级群体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68.
《汉志》著录之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15家,多载与道家相关的人物故事或道听途说。《伊尹说》为秦汉间道家所传,东汉后期仍存,魏晋以后失传。《鬻子说》与道家《鬻子》为二书,现传逄行注本《鬻子》为道家《鬻子》残本,其成书当在秦汉以前;小说家《鬻子说》则产生在西汉初年黄老道家盛行之时,六朝时亡佚。  相似文献   
69.
由“公羊学”所宣扬的天命史观,是将社会的变化视为天道运行“副本”的观念。它既宣扬“君权天授”,又承认“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认定社会在周期性的循环中发展。但在整个中世纪,“君权天授”的观念一直是维护家天下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在从古代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前清”学者在批评天命史观时,将主宰人类命运主体的“天”置换为“社会”;到了清代中期,“常州”学人则注意到“天命”史学中所包含的变易思想;晚清之时,恰遇“千年未遇之变局”,康有为等一方面援引前清学者的社会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则直接将公羊学的变易思想与西学相对接,于是,“通三统”、“张三世”、“《春秋》当新王”便被改造成社会进化论学说。  相似文献   
70.
教学策略由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心理引导和教学监控等条件性知识以及教师教学经验、反思、行为习惯等组成,具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特征。其中知识部分属于学科教学知识(PCK)范畴,具有情境性和多种知识融合的特征。学科教学知识的“特殊整合”,不仅需要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还需要情境性教学经验。然而,中小学教师有经验缺理论、高校教师有理论没经验的问题普遍存在,形成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之间双向转化的瓶颈。为此,大学和中小学教师需要以外部利益驱动构建协同共创平台,在相同教学旨趣吸引下组成优势互补的研发团队,形成突破教学策略转化瓶颈的分层赋能与共创机制。“大学―中小学”(“U-S”)协同共创,应注重从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传授到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从学习名师经验及其教学策略创新到新教学策略文本形成的转化与共创过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教学策略知识,将其以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形式融入师范生实训教学,进而实现对现有学科教学知识的新突破。只有构建“U-S”共同体,协同实现教学策略的“理—实”双向共创,才能赋予教学策略以“内容、形式和旨趣”三个维度的理论和实践生命力,才能发挥双方优势,形成规模更大的教学策略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