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3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54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164篇
综合类   863篇
社会学   257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指出 ,加拿大原住民自治政府虽然具有道德正义性而且其合法性与加拿大联邦主义的原则不冲突 ,但其作为一个在联邦制度内的制度构建与加拿大的主导政治文化和政治权力结构却有一种背离矛盾关系。这种主导共同体与亚集体认同矛盾的现象在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构建中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如何在宪政建设中解决这个问题对加拿大联邦制的前景至关重要 ,而且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将来的宪政建设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2.
We argue that poverty can perpetuate itself by undermining the capacity for self‐control. In line with a distinguished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we consider modes of self‐control that involve the self‐imposed use of contingent punishments and rewards. We study settings in which consumers with quasi‐hyperbolic preferences confront an otherwise standard intertemporal allocation problem with credit constraints. Our main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low initial assets can limit self‐control, trapping people in poverty, while individuals with high initial assets can accumulate indefinitely. Thus, even temporary policies that initiate accumulation among the poor may be effective. We examine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access to credit on saving, the demand for commitment devices, the design of financial accounts to promote accumula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across incom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e also explore the nature of optimal self‐control, demonstrating that it has a simple and behaviorally plausible structure that is immune to self‐renegotiation.  相似文献   
73.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性程度。以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构建校园文化自觉的循环模型;从校园文化定位、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知觉、校园文化自省四阶段,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学生在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提升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不足之处;从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培养学校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呼吁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4.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向追求中高速和质量型的增长,这是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解决中国经济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也就是经济结构再平衡,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规模扩张转向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保障,也是中国多年来致力的发展与改革目标,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经济结构再平衡有赖于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持;经济长期发展和增长周期延长,才能为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结构再平衡提供时间、空间的回旋。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契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再平衡,以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和长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热”通过引进西方现代文论资源,实现了对政治意识形态“工具论”“反映论”的反拨与对抗,与此同构的是审美自律的进程和审美本体的建构.“审美自律论”和“方法多元论”成为“译介热”的两个主要支点,共同参与现代性人学启蒙,促使了现代派文学的文本发现与形式自律.“审美自律论”促使了审美活动从外部的“他律”转向了审美的“自律”,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等在译介热中引入中国,纷纷促使了美学和文学批评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内容转向形式、从思想内涵转向话语革命.同时也直接启发了中国现代派文学和先锋小说的创作,激活了新时期以来潜藏的“形式化”冲动,从而使得形式和语言实验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焕发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协同推进“两个革命”的前提与基础。从理论逻辑层面看,“两个改造”相统一的辩证原理构成了“两个革命”辩证统一的深层哲学底蕴;从实践进程层面看,统筹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从现实层面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党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的形势下,进一步协同推进“两个革命”需要把握基本的经验原则。   相似文献   
77.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中国人为大我争面子的行为与小我争(或护)面子行为间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人大我争面子行为的心理学意义.研究一结果显示:小我争、护面子导向量表得分双高组的大我争面子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一高组和双低组,即提示前者更需要采取为大我争面子的方式来解决小我争面子与护面子需要间的冲突;研究二结果显示:小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能力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小我护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共享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而大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则同时在两类特质上表现出自我增强,即提示为大我争面子可以让个体同时实现两类社会赞许价值.最后,笔者针对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8.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9.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ing (EF) performance.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a punitive vs. non‐punitive school environment on West African children's EF skills. Tasks included a ‘cool’ (relatively non‐affective) and ‘hot’ (relatively affective/motivational) version of three EF tasks: delay of gratification; gift delay; and 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 Children had more difficulties with the hot versions of the tasks than the cool versions, and older children outperformed younger childr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verbal ability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third edition),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 and grade level emerged. Overall, kindergarten children in the punitive school performed no differently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non‐punitive school. However, in grade 1, children in the punitive school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non‐punitive school. These results point to the need to consider interactions among discipline style, age, and internalization processes of self‐regula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E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80.
Identity theory distinguishes three bases of identity—role, group, and person—but studies have typically focused on one identity at a time.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multiple bases of identity remains understudie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ultiple bases of identity individuals engage on their way to becoming ministry student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advantage of examining the multiple bases of identity as subcultural processes, the utili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xpanding the empirical scope of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mploying structural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concepts within a processual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agen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