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97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158篇
管理学   177篇
民族学   586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71篇
丛书文集   2605篇
理论方法论   701篇
综合类   13485篇
社会学   953篇
统计学   14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895篇
  2013年   1027篇
  2012年   1272篇
  2011年   1353篇
  2010年   1119篇
  2009年   1133篇
  2008年   1219篇
  2007年   1555篇
  2006年   1535篇
  2005年   1277篇
  2004年   1273篇
  2003年   1178篇
  2002年   950篇
  2001年   768篇
  2000年   41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When are identity dilemmas—when people possess identities that 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 and both are potentially stigmatizing—most likely to occur? Are they the result of generic social processes? A review of some of the extant research on “identity work” suggests that historical “misalignments” of culture and stratification, which we refer to as “lag,” creat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stigma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ies. Lag is exacerbated by complex, intersecting axes of hierarchy, and amplified as symbolic environments globalize and subcultures multiply. Articulating culture and structure reveals how power plays out in interaction, and highlights the omnipresence of struggles for treatment as “fully human.” We consider whether “alignment” is even possible whe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ocial location intertwine, compete, and collide. Following Schwalbe and Mason‐Schrock (1996), we argue that “subcultural” or collective identity work that brings new meanings into dominant cultural narratives may offer the greatest hope, but in the interim all coping strategies are costly.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进化发展的,考古学要探索这一规律就必须在进化观的指导思想下科学、全面地进行研究工作.文章概述了近代以来考古学的产生、发展与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的密切关系,分析了进化论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如何在方法论和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利用民族志资料为考古学理论提供论据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有许多是与树木有关的,文章就此探讨了树木崇拜及其引发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draws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a law enforcement academy to demonstrate how a hidden curriculum encourages aspects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among recruits. Academy training teaches female and male recruits that masculinity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the practice of policing and that women do not belong. By watching and learning from instructors and each other, male students developed a form of masculinity that (1) excluded women students and exaggerat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men; and (2) denigrated women in general. Thus, the masculinity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police forces and is partly responsible for women’s low representation on them is not produced exclusively on the job, but is taught in police academies as a subtext of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精神上的反映,包括意识形态和其他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对经济、政治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在近百年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它的前进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与马丁·路德的翻译细则的碰撞入手 ,指出了新世纪的中国译学应是求同性与存异性的统一 ,既要广泛地批判吸收世界各国的译学传统 ,同时又要积极保持并展示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与深度  相似文献   
18.
唐宋是岭南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教育文化和商业文化等三个方面,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北方,唐宋政府对岭南开发的重视、北方移民的大量南迁以及谪官在岭南的贡献则是唐宋时期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符号,人们可以通过服装这一符号系统彼此进行了解与沟通。服装是人的性别、年龄的符号,是显示人的身份地位的符号,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符号。服装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发展的、流动的、民族的、国际的。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以来 ,李约瑟博士提出的难题 ,引起了我国学者的热烈讨论。本文仅从中国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进行再探讨。中国近代社会是封建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 ,其特征是高度集权、封闭禁锢、以人治代替法制 ,这种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内向的、稳定的、隔绝的文化机制。因此 ,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