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00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境中探讨他们的沉沦和超越,从而沉思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和重建,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2.
从主权独立思想、和平反战思想、国际平等思想、独立自主思想等方面对孙中山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进行比较.从中不难发现邓小平对孙中山外交思想的若干从同,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坚持了改造、批判与创新,因而增添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23.
王淑兰 《民族学刊》2022,13(11):18-27, 143
西方学界对民族主义研究极为丰富,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却常常陷入“碎片论”“困难论”“割裂论”等各类误读。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进行比较、批判的基础上,中国学界积极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整体性研究,呈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突破性研究,体现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研究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这种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思考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4.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5.
卡尔.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现代种种“二元对立”的“主义”,这是其特殊的哲学本性。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利益压倒了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由此产生出当今最有价值的“国际化精神”和“全球意识”,这正是马克思的“国际人本主义”哲学理想超时代的展现,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本性的当代显示。  相似文献   
26.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是两元对立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说明,英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来说,是“后来者”,后来者本身中总是包含着一种对先来者的继承、反抗和超越。  相似文献   
27.
詹姆斯.鲍德温受到过前辈作家赖特的“抗议小说”的鼓舞。但是,在传承抗议精神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鲍德温敏锐地注意到了抗议传统思想中的局限性。于是,他力图突破黑人抗议传统的禁锢进行新的尝试。他的黑白融合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种族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
本文解读了鲁迅对司马迁的评述,并以《故事新编》和《史记》为例,从悲剧英雄情结、复仇意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对司马迁的超越。杂文和《史记》分别作为鲁迅和司马迁文学世界的主体,在艺术上都讲究含蓄美,畅达明朗,然而鲁迅的杂文更追求诗情和诗美,体现出高深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29.
终身教育是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教育理念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多次指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是人类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并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本文分析了终身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并论述了终身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30.
<弄真成假>是一幅僭越时代常情睽离"救亡"洪音的文学图景.从审美视域重读它可见其喜剧语境的谐谑意味和延伸出的"味外之旨"--"无言的哀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