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德力图调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 ,但是康德对法规、理性、趣味、道德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压倒了他对天才、想象、自由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推崇 ,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已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解构和否定。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 ,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时代环境、传统教育以及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造就了康德的这种古典主义的偏向。  相似文献   

2.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文学史上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文学流派 ,它们在文学理论、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上 ,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单就德国文学而言 ,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却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和联系。究其原因 ,除了 18世纪风靡全欧的启蒙主义在德国没有多大市场外 ,还因为德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缺乏独立的形态 ,是附着在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之上的。 1797年是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 ,从此 ,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如何对待古典文化 ,如何看待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等问题上 ,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倾向 ,并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4.
文学和音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欧洲文学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历程依稀可见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传承、扬弃,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保守被浪漫主义的个性和激进所取代。本文从浪漫主义文学与音乐发展的几个阶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揭示了它对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来自理性王国的浪漫气息——论英国感伤主义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感伤主义诗歌的形成和发展、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来展开论述。感伤主义诗歌在英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上不仅为18世纪前期的古典主义诗歌唱出了挽歌,还为另一诗歌高潮---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感伤主义诗歌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自然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理应在英国诗史上享有毋庸置疑的一席之地。尽管有些感伤主义诗歌表现出病态的自艾自怨以及感伤颓废的情调,但是感伤主义诗歌中不乏传世之作,如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誉为英国18世纪、甚至英国历来诗歌中最好的一首,堪称"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法国文坛上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领袖的雨果,当时在大量理论文章中提出了以“美丑对照”为核心的文艺思想,进而把积极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作了本质上区分。不仅如此,他还把“对照”的原则具体运用于他的小说创作。本文拟就这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一文艺是对生活的反映。但是生活是无限广阔的、丰富多样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全貌,还是只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着原则的分歧。古典主义者从  相似文献   

7.
歌德在坚持古典主义时,一方面充分肯定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指出了艺术创作受现实生活的制约性,从主客观统一上,辩证地阐明了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歌德对浪漫主义的态度存在二重性:一方面他对浪漫主义没有从理论上明确界定,将消极浪漫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全部。另一方面他实际上又对积极的浪漫主义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重要的思潮和文化运动。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说,它是一个阶段,正如胡里契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中说的:“浪漫主义实是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与否定,这一点在法国尤其明显。事实上,这个时期在德、法、意、西等国复活的古典主义总的说带有鲜明的复古倾向。但是浪漫主义又不是对古典主义运动的简单否定,而主要是抛弃了它那过时了的内容和形式。拜伦、雪莱是这样,普希金是这样,雨果也是这样。他用历史比较方法,从文学演化的立场出  相似文献   

9.
(一)惠特曼与现代诗歌革命在英、美诗歌发展史上,十九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现代诗歌革命。在英国,从1789年至1832年兴起了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在美国,1855年惠特曼出版了《草叶集》,标志着现代自由诗运动的开始。英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矛头对准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美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自由诗运动,锋芒直指一切旧的诗歌形式。惠特曼《草叶集》的自由诗完全冲破了英文旧体诗的束缚,对传统的格律和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诗人皆重“感情”而恶古典主义倡导的“理性”限制。英国的华兹华斯(1770——1852),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时,增加了一个被人誉为英诗浪漫主义宣言的“序文”,其中就说,“一切好诗皆强烈感情之自然流露”。感情的自由抒发,依仗想象力的驰骋,这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与华兹华斯同属“湖畔派”的柯勒律治(1772——1834),作诗和论诗都是如此。他在自己的《文学传记》里说:“诗才以良知为躯体,  相似文献   

11.
研究青年马克思从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的思想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完整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及马克思个人经历,从启蒙思想的影响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扬弃及完全成为一名理性主义者几个阶段来分析青年马克思逐渐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整体、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以启蒙、革命、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境下,五四知识界对浪漫主义的译介,偏重于"革命"的英国(拜伦)浪漫主义,而遮蔽指向民族传统与神秘主义的德国浪漫主义。译介的缺失造成了文学史建构对德国浪漫主义影响的忽略,但德国浪漫主义所滥觞的文学母题与文体实验,却通过其后续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以暗流的形式影响着五四文学。以《野草》为个案,通过分辨鲁迅创作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可以追溯五四浪漫主义的另一面:指向内心与传统的德国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回应,不同的回应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作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而出现的,以此为基础,沈从文的创作应被归属于浪漫主义的范畴,而且在与西方浪漫主义作品的比照中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的超越性、贵族气质和神秘主义而具有的东方特色———直面现实、平民特质和理性的节制三个特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沈从文的创作创造了独特的东方式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以卓荦独特的文艺思想和"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庄子在《天下》《寓言》篇中比较集中地涉及到的浪漫主义理论问题:浪漫主义的渊源;浪漫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和表现形式;浪漫主义理论中有关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英国哥特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方面,哥特式小说因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发展的支流而受到忽视。哥特式小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催生因素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哥特式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影响。自华尔浦尔首创该类型小说后,哥特式小说就以哥特式历史小说、恐惧派哥特式小说和恐怖派哥特式小说三条线索并行交错地发展。本文探讨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意图及其美学意义,哥特式小说与早期恐怖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几位作家的哥特式小说代表作,阐明了哥特式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描写的是自然景观,借此表达作家对于自然的感受。森林意象之所以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被作家们所钟爱,归根结底,是由于森林意象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美国超验主义是在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美国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兴起的一次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思想家汲取了唯一神教、唯心主义和清教主义的相关思想,重新阐释了人、自然和上帝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把美国浪漫主义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9.
从浪漫主义原则和方法出发,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进行了解读,指出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诗作的质朴无华和情意交融之中。诗人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的一幅美景,而且将浪漫主义色彩融人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存在巨链”断裂之后,人类重新解释宇宙结构及人在其中位置的需要而进行。根据这场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奥维德《变形记》中纳西萨斯的故事含义,文章解读了华兹华斯的《黄水仙》的内在含义,探讨了华兹华斯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无边的湖畔美景中只是对黄水仙情有独钟的原因,以及从奥维德的纳西萨斯到华兹华斯的黄水仙的内在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辨析纳西萨斯、黄水仙与诗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该诗反映的并非诗人在失意和孤寂中对美景的愉快回忆,而是诗人对“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的探索结果,是英国浪漫主义历史使命达成的宣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