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0篇
  免费   715篇
  国内免费   65篇
管理学   10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3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80篇
丛书文集   537篇
理论方法论   872篇
综合类   4031篇
社会学   1550篇
统计学   6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566篇
  2013年   817篇
  2012年   584篇
  2011年   647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91.
大城市更有活力且更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导致大城市的消费者异质性偏好更强,进而可能推动企业家创业边界的降低与城市创业活动的发展。为了识别这一理论机制,本文在Zhelobodko et al.(2012)的分析框架上,通过引入城市规模和消费者异质性偏好假设,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家区位选择与创业的空间经济学模型,考察城市规模通过企业家创业边界对城市创业活动的影响,并基于2000-2016年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家才能越高的企业,相应的产品定价会越低,产品需求量越大,而利润越高;(2)企业家创业边界除了受到城市规模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的影响;(3)消费者多样化偏好更强的城市,城市的创业门槛更低,城市的创业活跃度更高。  相似文献   
92.
通过构建一个农民工追求跨期效用最大化的OLG模型,理论分析了均衡条件下农民工收入及风险偏好因素对其养老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调查数据,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个人与家庭特征、收入与土地、务工状况与预期等因素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与务农收入对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恩格尔系数和非收入性因素却大多显著地影响了农民工的参保决策。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生活宽裕程度和支付能力,使之更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养老保险;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民工对未来生活确定性的预期和安全感,使之参与养老保险的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3.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理念及其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打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和经济边界的耦合,以城市群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单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回顾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性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21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4个城市群属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型,其余17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基于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空间结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三方面着手提升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4.
房价波动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阐述房价暴涨通过银行信贷中介效应传导机制对产业升级产生抑制作用,并基于全国大中城市2007-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估计法检验房价波动通过银行信贷中介效应机制影响产业升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中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对产业升级产生负效应;第二,大中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会增加房地产银行信贷需求,挤出了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银行资金,从而抑制产业升级;第三,通过区域差异对比分析,东部大中城市银行信贷对房价波动与高新产业关系发挥中介效应,房价上涨通过吸收银行信贷挤出高新产业发展资金;中部大中城市房价上涨通过吸收银行信贷挤出第三产业发展资金;银行信贷没有对西部城市的房价波动与产业升级发挥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96.
97.
Due to the great number of Romanian pupils in Spanish public school,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ses extra-curricular Romanian courses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Roman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s is a way to contribute to build and consolidate a bicultural and bilingual profile of the young people. Besides, it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align with plurilingual and pluricultural competence established by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s for Languages (2002).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n intercultural instrument”, I choose as corpus the Romanian children's folklore represented by games, formula-songs, recital-stories, household words, incantations, riddles and lullabies to translate into Spanish. After the translations, Romanian children had to fi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omanian and Spanish children's songs, in order to augment the knowledge about both cultures.  相似文献   
98.
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阶段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要求、活动方式等方面的适应不良问题,往往造成儿童学习积极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等情况。对此从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望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
随着对城镇化质量的日益关注,媒体与学界对千城一面的批判愈演愈烈。然而,如果将城市看做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遵循生物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那么千城一面现象便是时代背景下环境选择的结果——特定的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客观属性,把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建筑形制与空间范式逐一淘汰,筛选出最符合时代需求与发展方向的特征传承下去。在理解千城一面的时代必然性的基础上,理性认识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空间舒适性与独特性、空间使用者的主与客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走出"为批判而批判"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0.
Starting as an Internet meme, the homosexually themed gao-ji discourse recently became popular among Chinese urban youth in describ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mong heterosexual men. Positioned within a body of scholarship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language, homophobi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eteromasculinit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gao-ji discourse manifests a form of male homosociality, through which new boundaries of Chinese heteromasculinity may be renegotiated. Based o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college students, the article first tracks the genealogy of the gao-ji discourse in the wake of China’s booming Internet culture. The main body focuses on unpacking the daily use of the gao-ji discourse, with an attention to the two latent functions it serves (i.e., expanding heteromasculine behaviors and reiterating heteromasculine identities). In conclusion, I argue that the prevalence of the gao-ji discourse mainly resolves straight men’s anxie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rowing public awareness of homosexuality; therefore, it cannot necessarily translate into social acceptance of homosex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