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玄学,是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穆旦诗歌中的一个异质性特征。通过诗学与生命的实践,穆旦的诗和诗的穆旦构成了一体同构的内在关联。穆旦的玄学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殖民和本土两重身份,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出走与回归、光明与黑暗的动力和主题。以肉体为本位的穆旦式的玄学,一方面对乌托邦话语具有解构效应,另一方面则因其固有的浪漫精神,重新以隐蔽而执拗的方式皈依元叙事形式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2.
以翻译基本观念的演变为线索,简要梳理了西方译论的历史进程。西方译论从以原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说”,到以译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做”,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翻译价值的重估,也意味着研究模式从“翻译是什么”转向“翻译为什么”。然而,目前的模式还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层内涵和意义。为此,翻译研究应该坚持翻译的实践本质,把翻译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考察翻译与人类存在的多维关系。  相似文献   
73.
以尼采的酒神精神为出发点,对尼采的关学话语以及尼采对待启蒙主义和抽象理性的批判,对物质——肉体和生命的高度肯定等哲学关学思想作尝试性的解说。分析认为,尼采美学以酒神精神为基点,体现出对生命和物质(肉体因素)的肯定和辩护,试图用具体感性克服抽象理性,恢复生命的丰富意义,在陶醉和狂欢中建构一种人人平等、泯灭等级的世界大同的乌托邦图景。  相似文献   
74.
民国初年中国无政府主义自由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绝对自由理念,是在对政府、社会、法律的消解过程中建立的,这种建构模式所内含的现实批判因素挤占了学理的创造空间,而无政府主义思想中的卢梭资源又将他们带向终极革命的道路,从追求绝对自由一个极端走向了绝对专制的另一极端,自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5.
文章在解读了<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之后,剖析了作者理论建构的基础存在着对福柯之"权力-主体-理性"思想的误读:作者误认为福柯那里的控制社会和规训社会具有不同的内涵;错误地认为福柯对"主体"的认识具有内在矛盾,而自己在所指的生产性活动之下产生的主体其实和福柯后期所指的主体有雷同;同时,误认为福柯未能抓住这个驱动整个系统的力量,但自己也在主体的夸大与主体的虚化之间的徘徊.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帝国秩序的乌托邦:主体的虚拟性;帝国主权与民族国家主权共存的乌托邦;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6.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发展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时空综合体的现代情感结构,存在时间上的流动与空间上的想象。延安时期关于乡愁乌托邦的抒写与建构所呈现出的“乡愁”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乡愁”抒写指向过去的家国乡土,乌托邦则指向未来社会的维度。《黄河大合唱》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艺作品,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乡愁乌托邦,忠实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艰苦抗战下奋起反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7.
ABSTRACT

Prediction of possible futures is fraught with dangers. Neither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which erupted in 2008 nor the political earthquake which shook Scotland over the issue of independence during 2014 was foreseen by many commentators, if indeed any. Given these experiences, predicting where social work education might be in 2025 is a potentially hazardous enterprise. Nevertheless, the recent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utopian thinking reflects a widely felt desire to go beyond ‘capitalist realism’ and to envisage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 a desire also reflected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Greece and Spain. This development is primarily in reaction to the dominance of another form of utopian (or dystopian) thinking: neo-liberalism, with its message that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In this paper, I will argue that that search for alternative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Following a discuss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neo-liberalism has shaped the profession over two decades, the paper will identify current challenges to neo-liberal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more widely, to the politics of austerity. Drawing on exampl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 will argue that this ‘new radicalism’ points the way to a more politically engaged social work education.  相似文献   
78.
红柯小说对日常生活进行了诗性处理,他以异域边疆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张扬着浸透了诗意的民族精神,红柯是一位"肯定性"作家,这种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自信。红柯对人的身体采取诗意的抒写,还原了身体的高贵和尊严。而红柯对诗意来自一种乌托邦精神冲动,通过乌托邦的想象达到了对现实的诗意超越,寻找灵魂的诗意栖居之所,使诗意降临大地,从而复活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9.
中国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的鸟托邦思想都是社会空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二者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接着从反对剥削、所有制、分配方式、家庭观、社会保障方面阐述了其异曲同工之处.最后,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剖析了二者分道扬镳的根源.  相似文献   
80.
从天堂到地狱——论乌托邦文学在英国的发展与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托邦文学是一种描绘理想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的文学。像其他国家的类似范畴文学一样,英国的乌托邦文学经历了乌托邦、讽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其艺术手法也经历了写实、反讽和讽喻的演变。这种发展和嬗变不但丰富了乌托邦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为揭示社会的变迁及其在人类心灵上的折光提供了形象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