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54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林楠  林滨 《唐都学刊》2007,23(2):48-52
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扬弃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尤其是提炼出其中的精髓和美德,包括它的仁爱精神、自省自律与和谐境界,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学理解辨,更能促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化本开新式的时代性升华。  相似文献   
62.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人的行为和经验为基础,归属于实践哲学。这一学说认为,建立城邦(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生活幸福,追求至善;真正的幸福以德性为基础,德性是灵魂的善、内在的善,德性是现实活动,是思想(思辨)与行为(实践)的统一。城邦政体就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归属,各类政体应以正义和平等为建政原则,未能兑现这一原则是政体发生变革的一般原因,而政治力量的均衡或不均衡是城邦政体发生变革的关键。最好的城邦政体应是中间阶层执政,它合乎中道和适度原则,即合乎德性生活原则;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审判机构是政体的三大要素,各有不同的职能;中等阶层执政和政体三要素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以中道为准则的权力制衡论。  相似文献   
63.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做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全面深刻的研究.尽管其正义观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些启示意义.特别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时候,在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在扩大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等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64.
圣贤理想境界的实现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娓 《唐都学刊》2004,20(6):82-85
圣贤不同的理想追求,影响着各自民族的发展与前景。研究其实现不同理想的共同途径,对于人类把握客观规律、掌握社会的前景与个人的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圣贤所开创的不同的理想之路,其本质竟不约而同:一曰修心:存思至诚,少私寡欲。二曰修行:弃恶扬善,中道而行;舍己利人,普济众生。三曰超佛越圣:破佛圣之缚,无佛圣之念。  相似文献   
65.
村容整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差距.我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大致经历了"自发性治理模式""干预性治理模式""外包化治理模式"三个阶段."干预性治理模式""外包化治理模式"并不是最优化的治理模式,其自身缺陷使得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极易出现"张弛无序"现象.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是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的必然选择.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自治具有制度依赖性和技术依赖性,应以自治管理制度构建和农村环保技术开发为突破口;自治应注重"量力而为"原则,不能排斥市场行为和社会参与.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法治体系构造应以制度完善为切入点,改变城乡分治的立法局面,出台与我国法律规定相配套的实施制度,引入人工智能、地理信息和远程监控技术,创新生态环保监管执法方式和格局.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的德治功能应当通过双向激励性宣教、农村人口结构优化、乡规民约重塑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66.
道德困惑一直是隐性采访争论的焦点,功利主义、绝对命令、中庸之道等西方道德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解读隐性采访面临的伦理困境。从行为的结果、行为本身到行为人,三种伦理学关注的焦点形成了一个呈逆时针方向的圆圈。功利主义是务实的,绝对命令维护了道德的纯洁性,中庸之道强调行为主体的道德修养,在这三种伦理框架的综合指导运用下,隐性采访完成了从客体到主体、由客观到主观的推理过程,伦理抉择变得更为连贯和一致,渐渐成为一种内涵。  相似文献   
67.
孔子鉴三代政治功过 ,察列国掌运优劣 ,慧眼独注于德刑问题 ,其治国方略 ,以德治著称。但孔子并未否定法治的意义 ,而是持德刑并施 ,德主刑辅 ,先德后刑 ,德本刑末的观点。孔子之所以重德治 ,是由于他注意到了在德礼教化和刑罚政令两种不同政治环境下 ,政治主客体的互动存在重大差别。诸如抚禁之别、恩威之别、堵疏之别、得失之别、内外之别、乐苦之别、爱憎之别等  相似文献   
68.
以德治国方略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正确理解以德治国思想的科学内涵,把握以德治国思想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标榜的“君子儒”形象在晚清张之洞这位封疆大吏、儒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通观张之洞修身治国思想,可以从他的力辟公羊、调和汉宋、学兼中西、经世务实等方面得到佐证,他的学术宗旨和治世理念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而他本人,也应成为千百年来“内圣外王”的又一个大践行者。  相似文献   
70.
新闻传播既是一种文化传播,又是一种传播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负载和承传方面,它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使命,在新的文化形态建构中,它又是传统文化的折射和延伸。中国新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严重影响,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二律背反”现象。从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新闻传播,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