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54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036篇
劳动科学   130篇
民族学   2626篇
人才学   289篇
人口学   251篇
丛书文集   2813篇
理论方法论   561篇
综合类   6410篇
社会学   981篇
统计学   105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430篇
  2015年   501篇
  2014年   1208篇
  2013年   932篇
  2012年   1304篇
  2011年   1415篇
  2010年   1259篇
  2009年   1259篇
  2008年   1468篇
  2007年   1083篇
  2006年   856篇
  2005年   798篇
  2004年   666篇
  2003年   588篇
  2002年   517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410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题,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之一。民族地区多数位于我国边疆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总体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东部的发达地区。因此,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经济体系的完善,社会组织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文章从数量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社会组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对比性研究,从而为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结构与区域经济的适度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2.
"美好生活"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和研究转向。在甘青地区,生态移民政策重塑了藏族移民的生活样态和机会结构,影响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定义、建构和实践方式,具体体现为七个层次的美好生活观念。吃穿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资金是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教育是美好生活的代际期望;工作是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互助是美好生活的道德价值;政策是美好生活的社会保障。作为当下受生态文明建设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群体,甘青地区的藏族生态移民对美好生活观念的多层面向较有代表性地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3.
104.
乡村治权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治权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既有研究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权结构的认识,强调从精英/能人的能动性出发,或是侧重于精英权力存在的社会组织土壤。然而这样认识路径,既弱化了传统共同体内涵的整体性权力面向,也遮蔽了边疆乡村社会复杂而又特殊的治权结构事实。通过中国西南区域农村深度调查材料发现,传统时期的治权结构表现为整体性权力与个体性权力的复合支配,具有三层逻辑意涵:一是作为权力化身的整体对个体的支配,二是拥有权力的个体对处于服从地位的个体的支配,三是整体性权力支配往往优先于个体性权力支配。民主改革以后,复合型治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历史的底色尚未完全褪去。在当今社会,探析复合型的治权结构及其嬗变进路,促进治权结构的现代化,最终转向整合式的治理图景,无疑对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加快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就川西北地区的田野资料而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集体记忆、契合乡村市场经济价值追求、强身健体、增强民族认同、巩固村落关系、优化乡村治理等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目前面临着自身价值挖掘不够、自主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后继发展乏力等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继而繁荣民族传统文化。从文化整体观的视角看,需要统一规划区域少数传统体育文化,优先发展优势项目,做大做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6.
谬改唐人刘禹锡《陋室铭》的一句,"山不在高,鉴史则名。"在中华大地上,名山奇峰多的是,而万里长城之北的这座因红色山石而得名的钟灵毓秀的秀珍峰峦,居然能名满天下,俯瞰群山,有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地区也因之而得名,这其中的道理就直接根植在红山先民留下的原始文化根脉上。红山文化被认识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初由日本人首先发现东蒙古地区原始先民生活遗存的信息,1938年由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出版了《赤峰红山后》,"红山"作为一个广大区域原始先民遗存文化的表征进入考古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7.
1996年以来,在三种粮食作物中,稻谷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逐步实现脱钩,玉米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变为强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而小麦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最不理想;1996年以来,在不同稻谷品种中,中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向稳定的弱脱钩,而早籼稻、晚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强脱钩状态还需进一步检验,粳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2016~2018年间,不管是稻谷还是小麦抑或是玉米,在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主产省份表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而有些主产省份却表现出强负脱钩的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8.
滇南彝族传统经籍文学是当地彝族历代毕摩在当地彝族民间口传文学的基础上,用本民族传统文字——彝文如实记录、第二次创作以及翻译转写其他民族民间文学,并由彝族毕摩一代又一代不断加工、修改、补充、完善,且流传至今的滇南彝族传统经籍文学。从当地历代彝族毕摩所保护和传承且当地彝族民间流传的传统经籍文学版本的主要体裁、素材及其内容看,有史诗类、传说类、伦理类、神灵传言类、婚丧礼仪类、恋爱婚姻类及译著类等;又从当今当地彝族毕摩讲唱传承形式和场域及其采用的唱腔唱曲音乐看,有“甲苏甲类”“诺依特类”“设依甲类”“阿哩甲类”等。纵观滇南彝族传统经籍文学主要体裁、素材及其内容,具有民族性与国际性、支系性与区域性、原生性与变异性、追忆性与憧憬性、丰富性与复杂性、吸纳性与开放性、祭祀性与文学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9.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湖南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提高其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水平的关键举措。结合湖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情况,分析了湖南民族地区的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民俗文化等特征,提出了基于“两山”理念的湖南民族地区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即:加强空间联动,优化民族地区空间布局;创新扶贫方式,构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民族地区生态补偿力度。同时,提出了湖南民族地区国土空间规划路径:加强“三生空间”管控,转变依靠资源型致富的传统思维;创新生态治理方式,构建产业体系;注重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有效提升空间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0.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学生走向学校进入了课堂,教师与各民族学生间的 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面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指导文化多样的各 民族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新时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这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新时期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 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