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1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4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3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872篇
社会学   14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师生关系的相处是道德教育的一种体现,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正因为师生关系的这种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我国的学校道德应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2.
1991年至2010年是我国道德需要研究不断深入的20年,道德需要研究的相关成果被大量应用到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践活动中。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在道德需要问题上的整体研究状况和主要的热点,在梳理相关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3.
探究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必然先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入手。从散落于不同著作中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分析不难看出,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来自于包括缘起论、色心不二论、依正不二论在内的佛教的和谐思想。包括主客融合的和谐思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和谐统一在内的传统和谐哲学思想,以及强调平等、推崇天人合一的新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4.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大学德育对德育生活世界的失落与遗忘,是对大学德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生活世界"的内涵入手,结合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困境:大学德育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疏远;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忽视;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剥离。并从对话生活——倡导大学德育的回归,转客为主——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立足实践——转知为智,化行为德等方面提出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创新路径选择,以期切实提升大学德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05.
106.
作废的门票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开了一家小小的公司,母亲在一所公立小学当老师,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殷实温馨。  相似文献   
107.
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日两国素来具有重视家庭德育的传统,他们既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比较两国家庭德育的特点,借鉴日本家庭德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我国家庭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品质,本文针对高校道德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在观念上和实施途径上探寻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9.
如何开展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道德原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与道德有关的内容犹如河汉星辰,数不胜数。而未成年人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对道德的理解和接受是不能与成年人相提并论的,所以,笔者认为要对未成年人实施道德教育,首先要界定一个范围,即哪些道德的内容适合于未成年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0.
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面临的新课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与人代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改造环境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功能和价值。就其社会目标而言,是要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就其个体目标而言,是要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