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5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4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3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59篇
理论方法论   117篇
综合类   1375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需要把握事之性质是否为公为民,大之判断是否立场正确,办之过程是否平衡兼顾,集之手段是否合理合情,否则就可能出现意愿与效果的偏差。可能性偏差的产生,究其根源是在于私欲干扰下立场有差、私利影响下判断有差、私人立场下效用有差、私心作用下策略有差。要有效纠正偏差,就需确保集中力量办大事之行为与刚性制度相结合,与社会趋势相结合,与民生感受相结合,与严谨程序相结合。  相似文献   
22.
23.
24.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农业社会学近年来在中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研究进行一砖一瓦的建设,其中理论建设尤其重要。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经典文本在农业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中具有核心位置。 本专题选取了三个(对)农业社会学中的经典命题: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农业技术变迁中的占取主义与替代主义,以及技术采用中的“农业跑步机理论冶。按照时代背景、原典阐释、学术延续以及启发意义的思路撰写,尝试为农业社会学的入门者提供一种理论梳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25.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关于资本的一般态度、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张力而提出,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根植于"既要自谋,又要上谋"的古代资本观,扬弃了"既要发展资本,又要节制资本"的民主主义资本观,承继了"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配合领导私人经济"的新民主主义资本观,发展了"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资本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又经过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国有资本""利用法治经济发展公私资本"三个阶段。中国未来资本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程度和影响广度。  相似文献   
26.
27.
自1979年至今,中外学界关于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的研究走过了30多年。这段研究史大致可以“四个阶段”和“两大主潮”加以概括:“四个阶段”即研究的初始期(1979—1986)、发展期(1987—1999)、论争期(2000—2007)和沉潜期(2008至今);“两大主潮”指的则是“打通说”和“阐释循环说”两大宏观研究的趋势。对这一研究史的考察有助于整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可藉此发现当前“钱学”方法论研究的三大困境,即比重失调、概念危机和问题意识的欠缺。寻求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成为实现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研究新进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8.
针对当下文艺理论界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极端相对主义、过度化的个体阐释等问题,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现实出发,张江提出"公共阐释"理论命题。这一命题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着力于推动中国文论的重建,是一次大胆且极富创新精神的有力尝试。公共阐释侧重于对文艺理论研究建设的思考,对文艺研究阐释者提出了阐释的六项基本要求和阐释原则,若能对阐释者主体存在的个性差异、情感倾向、伦理取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内容给予更为充分的重视,进一步详尽地加以论述,同时,对作用于阐释对象——文本及其意义的客观性、多维度等层面的有效性,展开更为全面的探讨,或许能够更为有力地推动该理论的丰富发展,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29.
30.
不同时代赋予教育民族志不同的研究主题,从而生成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着相应时代的教育研究与田野实践。传统的教育民族志在关注经典教育问题时依然有效,但无法处理教育田野中"移动-流动"的图景。因此,教育民族志需要跨界的眼光,发现不同场域之间形成的联系,以批判的方式审视组织机构中"隐性的不平等"。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民族志的跨界性与批判性成为理解教育中国际与地方、宏观与微观关系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