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4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71篇
管理学   583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105篇
人才学   128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1637篇
理论方法论   277篇
综合类   5994篇
社会学   552篇
统计学   5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651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714篇
  2011年   780篇
  2010年   745篇
  2009年   706篇
  2008年   739篇
  2007年   584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聂正楠  郑华 《南亚研究》2020,(1):1-20,148
自20世纪90年代战略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以来,从战略文化视角解释印度外交战略的研究不胜枚举.学术界对印度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受到文化“稳定性”、“持久性”等基本特征的限制,主要从静止的视角围绕其起源、属性与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试图从动态视角理解印度战略文化,构建战略文化生成与变迁理论框架.通过对战略文化的类型划分发现,印度在冷战时期形成了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协调型战略文化,冷战后形成了强进攻性偏好的冲突型战略文化.作为印度战略文化变迁的首要条件,环境认知推动了印度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从而影响了战略文化变迁.具体而言,国际体系环境的变化重塑了印度决策精英对国家安全的判断,并内化成新的观念体系.全新观念体系驱使决策精英行为偏好改变,且通过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上升为特定取向的国家战略偏好,最终生成全新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32.
杨文平  谯红亚 《生存》2020,(15):0213-0214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考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也很大。它与文言文教学一起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近年来复兴国学的呼声愈发激烈,古诗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表现为教材中所占比例的增多以及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分值的提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歌阅读的要求大致可以总结如下: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②了解诗歌作者及诗歌所涉及文学知识,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并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诗歌;④诵读古典诗词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⑤尝试进行诗歌的写作。由此可见,新课标对古诗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学生能力问题,大部分学生很难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意蕴,对古诗词越发不感兴趣,学生诗歌鉴赏题很难得高分。然而部分教师却不思改进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方法,反而加强了对学生诗歌鉴赏题答题模板的训练。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这一块“低分低能”,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3.
34.
35.
36.
37.
本体、实践、批判: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认知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8.
39.
构式研究方法的衍变一直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的,从C.Fillmore到R.W.Langacker、J.R.Taylor、A.Goldberg、W.Croft等人,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构式研究各有侧重和建树,从框架语义学、自主—依存关系到概念整合生成、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构式理论的建立和阐述,正是构式研究方法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构式语法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0.
此文以“全球化”为关键词,讨论了这一语境下人文学术的现代性问题。由于后续发展国家大多将欧美议题和理论作为思考的入口,在本土经验层面来展开资源借鉴式的解释和理论再生产,因而形成当代人文学术,包括文学研究的全球化现象。作者指出,由于知识命题和知识方式的关联决定知识的有效性,所以,学界尤应关注在此语境下形成的认知框架、学术指向和共同议题。作者认为,不同的历史经验可以针对理论的盲点形成不同的参照框架,但不能以某种民族立场替代知识方式。中国学界在此学术生产链中,应保持自我认知,除了引介欧美学术议题、话语形态以及参照中国本土经验型个案外,还应在学理意义上凸显自身的洞察,以此才能探索有效解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