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901篇
理论方法论   169篇
综合类   419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近些年来,因阿玛蒂亚·森和纳斯鲍姆等人提出的"能力理论"的兴起,在自由主义研究中能力进路的影响日增,以致造成对自由概念把握上的混乱,引发了"自由到底是一种‘权利’还是‘能力’"的困惑。而实际上,两者都是自由的面向。正是得益于政治哲学主题词由"自由"转向"平等",以及罗尔斯对"自由的价值"之平等实现能力的强调,才使自由的能力面向得以从其权利面向背后浮现出来并逐渐清晰,才让涵摄双重面向的自由以本来面貌完整呈现。也就是说,理解自由概念的整全性就需要把握自由的双重面向,把握作为自由之能力的事实性向度和自由之权利的价值性向度,由此可以收获对自由的全新认识:自由总是处在"权利"和"能力"之间。  相似文献   
33.
中国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贫困户生计能力提升不足"倾向源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现代贫困观念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参与"则为解决冲突提供了一种可能。2020年后,面对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结构,"参与式"反贫困理念能够通过社会参与链接可持续生计框架和现代贫困观念,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贫困者的参与性,形成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个体或家庭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使其摆脱困境、规避陷入贫困的风险,进而形成权利-义务相平衡、对城市和农村具有包容性、常态化、可持续的贫困治理策略,使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不虞匮乏的生活。  相似文献   
34.
35.
36.
申莹莹 《劳动世界》2017,(18):45-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与经济建设比,我国社会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中国正走向社会政策时代,需要积极的社会政策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本文考察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于中国发展的适用性及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困境,最后讨论构建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的发展型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37.
"分配正义"是当前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多年来通过分配正义来切入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成为许多理论工作者未经反思就基本予以接受的理论前提。但是,从根本上讲,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与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正义是两种异质性的理论范式,前者是以市民社会的等级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补救性正义,后者是以市民社会批判为基础、以人的自由个性与自我实现为目标的超越性正义。在这个意义上,把分配正义作为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实际上是一条走偏了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对当前的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进行前提批判,以此来澄清"分配正义"在马克思正义理论中的地位及其限度,推进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38.
《东岳论丛》2017,(1):112-116
无论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经典读本,还是作为改变了当代世界正式版图的一种社会理念,《共产党宣言》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尺和经典。就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证而言,它提供了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逻辑;就其表达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言,它思辨地设定了一种哲学逻辑。马克思这样一种思辨和经验、批判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今天具有一种最典型的启示意义,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应对马克思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观念遇到的严肃挑战,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需要进入一种新的哲学思维。类哲学作为现时代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应该给予其新的理解和补充。  相似文献   
39.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0.
作为马克思思想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就是追求人之为人的"理性自由"。但古典哲学受其"观念论"影响,看重的是"精神自由",其自由仍然是"虚化"的;古典经济学受其"经验论"影响,看重的是"经济自由",其自由仍然是"物化"的。在二者之间自由还存在一个需要弥合和超越的"张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超越了自由的"虚化",又超越了自由的"物化",进而建构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最终走向了自由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