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50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1071篇
劳动科学   78篇
民族学   292篇
人才学   289篇
人口学   62篇
丛书文集   4249篇
理论方法论   786篇
综合类   7572篇
社会学   2012篇
统计学   12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477篇
  2014年   1125篇
  2013年   1089篇
  2012年   1104篇
  2011年   1259篇
  2010年   1327篇
  2009年   1186篇
  2008年   1346篇
  2007年   1205篇
  2006年   1032篇
  2005年   852篇
  2004年   597篇
  2003年   425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464篇
  2000年   563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站在治国理政的角度,王夫之认为"正"乃大臣之自我规定,体现为德行的高尚与才干的非凡。大臣之道本质上就是"正"之道、德才兼备之道。王夫之分别从大臣的政治品质、立朝之道与行政之道三个方面对大臣之道作了具体的阐发。王夫之的大臣之道,对于当前政治建设中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权力以及选拔干部时的标准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4.
工匠精神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在产品、技术和品牌上形成的竞争优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浸润和催化。从制造业先进国家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来看,工匠精神的彰显是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等系列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现实结果。根据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经验和启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在挖掘传统文化在工匠精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完善制造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35.
36.
陶希东 《创新》2021,15(1):47-55
推动都市圈建设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欧盟作为一个跨国政治经济联盟,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其成功的跨国治理体制机制促使商品、资金、服务、技术、人才等实现了跨国自由流动与重组.全面分析和借鉴欧盟跨国治理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跨省都市圈的治理体系和促进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促进大都市圈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大都市圈双层治理结构,研发和开发大都市圈多元化机制政策工具等方面来构筑跨界治理体系,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7.
中国共产党是注重理论传承和理论赓续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使然",更是党的理论赓续与理论创新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深刻理解"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准确把握党的理论形态的主线和主流,它们经过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之基.  相似文献   
3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勇担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情的不同,其具体使命又有不同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反帝反封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作为使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使命。中国共产党接续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使命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