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4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52.
“动”和“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实有的。而实有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从先秦到近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动”与“静”这对范畴进行长期的探索。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动”与“静”这一对范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谓“动”是指变动、  相似文献   
53.
近代中国区域城市研究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中国城市史通过对沿海、沿江有代表性的重要城市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为阐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但是,要进一步深化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还需扩大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对区域甚至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城市作比较研究,对城镇体系、城乡网络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考察,由点及面地弄清城市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因此,区域城市史研究亟应提上日程,并有若干理论方法问题需要探讨:近代中国区域城市研究的对象、内容是什么?可以采取何种研究模式?有哪些值得研究的理论方法问题?我们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构想,向专家学者请教。  相似文献   
54.
马林涛 《东岳论丛》2002,23(2):59-62
唐代武侠作为一个特定的民间社会群体 ,可分为义侠、女侠、剑侠、道侠等 ,唐代武侠身上表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十足的江湖气息和武功高超、人格独立、行侠仗义、出世思想、文身习俗等特征 ,以及这一社会群体与恶少、商贾、文士等其他社会群体相互交织的关系 ,显示出作为古侠向近世型武侠转折点上的唐代武侠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55.
论宪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宪法渊源并不单纯是以各种规范性的制定法表现出来。由于我们认为法的渊源就是制定法 ,长期以来 ,我国宪法学界对宪法的研究徘徊于制度阐释 ,很难有所突破。要从历史、思想和形式三方面对宪法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6.
中国现代文明成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新儒学派、西化自由派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文化的论争,形成了现代的人文基础,并且于抗战之后都介入了现代民族精神的构筑。新儒学派有其为国立本的合理之处,西化派的民主、科学在适应变革需求上也有它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本位"观点,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构筑了意识形态上的"体"。因而,"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精神与文明构型,即以民族文化为本,世界文明为用,人民性为体的民族精神发展现与文明构型的复合体。在今后多元开放的时代,更应该承认三大思潮并存的现实。当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系是不能动摇的,但也需要走出意识形态的范围,制、充东方文明成果,完成历史起点的综合文化创造。以东方文化构筑民族精神介入新世纪的发展,则成为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57.
教育对其供给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即双重外部性.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县以下财政负责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现行财政体制是不合理的,并由此带来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的实际困难.实际上,农村基础义务教育费用不应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并提出了应由省级财政为主、县级财政为辅提供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8.
59.
本文引入了“制度—组织”分析框架,着眼于中国农村现有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的衍变逻辑。通过对现存农村体制下的“制度—组织”模式的分析以及由于实施村民自治制度所引起的新旧“制度—组织”模式间的冲突和调适的情形分析,近而探讨在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条件下农村自治的可能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60.
司法是法实现的必然途径,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环节。司法通过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宣示法律,引导民众知法、懂法、守法,树立法律权威性,培养司法公信力。选择性司法和过分司法现象植根于我国现实土壤,其背后凸显的是司法权力的滥用,它扭曲民众对法的认知,妨害民众对法的认同,损害司法公信力建设。司法需要尊重和权威,更需要谦抑和自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抑制司法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