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4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西夏人的宗教信仰对其礼制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西夏国在原始的自然崇拜影响下,形成了祭天地等礼典。鬼神信仰促进了具有西夏特点的多神祭祀制度和陵墓制度的建立。巫术信仰影响下的收葬礼俗、军礼制度和盟誓仪式具有其民族特色。礼佛祭佛之礼是西夏人对佛教虔诚信仰的表现。  相似文献   
62.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已经开始把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仪”与反映礼的精神实质的“礼义”相区别,以仁释礼,礼乐结合,内外一致。“礼”也就超越了实用与功利的目的,逐步转向审美。  相似文献   
63.
本文将青海柴达木蒙古族的婚礼仪式及其象征意义作重点描述,挖掘了其深层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64.
甘肃环县兴隆山庙会是我国乡村道教庙会的典型代表,文革中曾一度中断,80年代初期恢复,至今再次繁荣,正经历着从宗教型庙会向经济型庙会转变的过程。笔者经过七天的田野调查,从兴隆山庙宇概况、庙会的组织与管理、斋醮仪式以及庙会戏曲等几个方面,展现了一幅多彩的当代乡村庙会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65.
宗教祭祀活动受世俗的影响,逐渐解脱了肃穆的外套,向节日、游乐甚至向市场贸易方向演化,这是历史的必然过程。《诗经》中的很多情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宗教祭祀活动向宗教节日的转化,宗教节日向青年男女游乐集会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活动将更多地融入世俗的内容。  相似文献   
66.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7.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礼”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68.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辨异目的.通过对礼义的学习,以及礼对人恶劣情欲的抑制,在逐渐积善和化恶中,促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从而使理想人格得以养成.  相似文献   
69.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西尔科的长篇小说《典礼》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是印第安作家关注的共同主题.西尔科结合文化身份的"特性"与"建构"之双重含义,探讨了复兴民族传统和重构文化身份的问题,通过主人公治疗精神创伤、回归部落文明和重温部落仪式的经历,揭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对于身份探求的重要性.作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0.
礼的制度设计是靠人的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作为维系社会的纽带,礼的实践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作为礼仪制度的承担者,有把外在礼仪制度内化为人的德性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成就德性的社会化过程中,人的原始生命得以扬弃,文化生命得以升华。“学”与“教”是推行、灌输礼的有效机制,礼的形上本源价值与礼的繁文缛节具有不即不离的性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