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东西方道德教育灌输法与价值澄清法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输教育法与价值澄清法是东西方道德教育不同的方法 ,完全倾心于某种方法而对另一种方法持排斥、反对的态度 ,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现代道德教育应吸纳借鉴两种方法的合理性 ,在注重帮助教育客体提高道德、选择功能的基础上 ,去进行有效的“限制”、说服和树立真正能引导良性道德生活的榜样  相似文献   
62.
文章研究了壳聚糖对香瓜汁的澄清效果,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该多因素正交试验,获得澄清香瓜汁的最适工艺条件为:壳聚糖用量0.5g/L、果汁pH为4、温度40℃,此时香瓜汁的透光率能达到98.6%。  相似文献   
63.
该文作者曾在力挺何炳棣关于明清科举社会流动研究的基本史料、方法、观点与结论的前提下,对何氏的明代前期科举流动率高以及明代进士祖上的生员身份,与其进行过讨论和商榷,并在相关论文中,站在何炳棣的立场,比较有力地为其辩护。据该文作者称,从来没有因何炳棣未使用天一阁所藏《明代进士登科录》善本而说三道四,更没有因此而苛求过何炳棣。又据该文作者称,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徐泓教授在翻译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以及做相关评论时,一再说该文作者论著中,以何炳棣未使用明代天一阁藏进士题名录而批评何炳棣,又忽略了该文作者有关文字的部分观点。该文对此予以说明和澄清。  相似文献   
64.
《东西南北》2014,(5):24-26
问:1999炸馆事件后.中美双方是如何较量的?  相似文献   
65.
研究以Swain的输出假设为理论基础,分析作为负反馈形式之一的要求澄清和输出的检验假设功能对动词过去式习得的作用和影响。采用前测—实验—后测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上述两个因素对于过去式习得的影响。结果证明:要求澄清和检验假设功能可以促使学习者修改错误的语法形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控制和掌握已进入他们中介语系统的语法规则,使其中介语系统更加接近目标语,并提高他们习得这一语法规则的能力。  相似文献   
66.
赵家祥 《河北学刊》2003,23(4):189-19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在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 ,也在不少方面误解或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否提出了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在“跨越”问题上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是否相互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在“跨越”思想上相互对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等四个方面的冷静反思 ,得出了与不少学者不同的结论 ,意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67.
对话教育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在教育理论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理念在于通过主体间的交流实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意义共生,达到生命境界的提升。笔者就目前理论界对对话教育理论的认识,梳理了一些值得澄清与反思的问题。同时,对话教育理论的实践开展在教育现实实践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试图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68.
《社科纵横》2017,(12):174-17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在积极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赞赏、行动的澄清过程,是目前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发挥大学生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69.
林剑 《学术研究》2012,(3):19-23,159
在历史上与现实生活中,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混用或相等同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从词源学、发生学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语境等不同维度与视角对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进行分辨与澄清。文化与文明各自都有长久存活的原因,同时有着生成上的同根性、同源性以及结构上的类构性特点,二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文化是文明的精神灵魂与内核,文明是文化的对象化,是文化外显的载体。正确地把握文化与文明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0.
"社工"一词在新闻报道和百姓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日益提高,社区里有了社工,学校里有了社工,工厂里也有了社工……这里的社工是指社会工作者,它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助人活动的职业工作者.但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另外一群人也被称为"社工",例如2012年5月19日北京晚报发表的一篇名为《北京市公开招考社工,633个岗位吸引3万余名考生》的报道,文章中的"社工"其实说的是社区工作者.这两支同样被称为"社工"的队伍被混淆在一起,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