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可持续性发展与知识经济、全球化并列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三项重大话题。这一话题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认识的一个飞跃,而且对艺术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将过去的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变化之一,是电影艺术、广播艺术、电视艺术、电脑艺术等电子艺术的勃兴。在行将到来的21世纪中,电子艺术仍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可持续性发展与电子艺术建设之间的价值关系作一论述。一“可持续性发展”是1972年在斯得哥尔摩举行的世界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大…  相似文献   
3.
<正> 艺术活动的调整器,主要有艺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它们分别调整艺术领域中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保社会规范得以实施的力量是社会管理机构,社会管理机构对艺术活动的组织、激励等行为,我们统称为艺术领导.艺术领导蕴含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它表现为领导者个人品质与领导规范的对立统一以及艺术政策所体现的个人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对立统一.这一矛盾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展开,当领导行为的社会性占上风时,领导是对社会的服务;当领导行为的个人性占上风的时候,领导是对社会的统治.人类的领导行为经过了由服务到统治的演变,正在向服务复归.  相似文献   
4.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形似”是与“神似”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但一重规画形体,一重传达精神。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但不全面,因为古代围绕“形似”展开的争论,范围远远超过艺术描写。我认为:北宋以前“形似”有二义,一指绘画中的描绘形貌,二指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此相应,对囿于形似的批评分别来自画论中强调传神和诗文论中主张兴寄两方面。苏轼的贡献在于突破了诗画界限,提倡传神与寓意的统一,在创  相似文献   
5.
正如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所言,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同样,古代文论中的范畴,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某一作家或流派的创作要旨,洞悉某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潮流,乃至于划分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阶段。例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这就是说:诗史可取居于中心地位的一个或数个范畴作为里程碑:沈德潜《归愚文续》卷八《李五洲太史诗序》指出:“古来论诗家,主趣者有严沧浪,主法者有方虚谷,主气者有杨伯谦,主格者有高廷礼,而近代朱竹坨则主乎学。”可见,文论家可用某一中心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主张的标志。至于清代所谓“神韵”、“格调”、“义法”、“肌理”等范畴,分别代表不同的创作倾向,则早已尽人皆知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郭绍虞先生,正是从辨析古代“文”、“文学”、“文章”等基本概念涵义的演变入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作了比较科学的分期。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信息科技支持下崭露头角的数码艺术具备迥异于传统艺术的诸多特点。有一门学科从本质上为之定性,这就是数码艺术哲学。它具备漫长的前史,在当代语境中是哲学、艺术学与信息科技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数码艺术哲学将"艺术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视角,将文理融合作为这种视角的依托。由此出发,数码艺术的特色在于:通过数码编程创造艺术世界,通过非物质性的数码文本展示艺术世界,通过联机性的数码媒体扩展艺术世界,通过可计算性的数码文化建设艺术世界,通过超中介性的数码现实进入艺术世界,通过人机共生性的数码进化丰富艺术世界。在从事数码艺术哲学建设时,既要汲取数码艺术所提供的新鲜经验,又要超越数码艺术具体实践的眼界;既要关注哲学与数码艺术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又要注重培养跨领域感受性,推进数码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人类社会生态、媒体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变动促进了激进主义的流行。以此为背景,新媒体艺术中出现了激进主义倾向,其特点是反体制、反控制、反时尚。目前,对激进主义理念、角色、策略的研究正成为新媒体艺术理论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教授论丛>是学界第一套专题研究网络文学基础学理的丛书,它标志着源于数字技术、起自都市民间的网络文学走进了学院派.黄鸣奋的文章认为,这套丛书是网络文学首次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存在,而真正建构这一文学的理论体系还有更多课题摆在学术前沿.王岳川提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事关这一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该丛书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而这种理论总结对于文艺理论走向本土、走向东方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敏泽认为丛书作者选择本体论维度,用现象学方法探索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从价值论上追问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给发展中的网络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定位和学理构建.王德胜则认为,该丛书使喧嚣混沌的网络文学走出了原生态的地平线,得到了学理性地观照、梳理和规范,开启了21世纪网络新文学的理论大系.何志钧的评价是,该丛书堪称学术界网络文学研究的一次阵容严整的集体亮相,体现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理性自觉,其冷静平和的理性审视和规范缜密的学理考辨,使它卓具学术价值和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范畴的"自我"可以根据主体、对象、构成、常模、血缘、遗传、时间、空间、生态等标准予以区分。所谓"超自我"指的是上述分类法中所蕴含的某种辩证发展观念。在后人类语境中,中国科幻电影为展示超自我的实现开辟了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未来人类如何在生物科技引领下通过驾驭进化彰显自身潜能、通过生物产品确认自身地位、通过时空生态开拓幻想世界。  相似文献   
10.
艺术起源是一个颇为古老却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人们已经提出了模仿说、情感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季节变换符号说、集体无意识说、劳动说以及作为其修正的实践说等多种理论,但迄今为止仍未取得统一认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的完满性的显现方式,人的完满性就是人的美,美须通过族类比较才能确认,艺术正是适应这种比较而产生的。而族类比较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进行,因此,应当说艺术美起源于交往。人类的美和艺术都渊源有自,这就是有机体的完满性及其显现方式。研究有机体及其交往方式的进化史,将有助于解开艺术起源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