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先师《论语·述而》篇对孔子的思想、志趣等言论作了集中的记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奋学习可成大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宗旨,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学好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随时随地向一切可学之人请教,他们的优点需要学习,缺点可以借鉴以便避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把握好时机,以激励、诱导、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方法教学生,一定会取得良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3.
我国哲学史界一直认为,孔子从知识来源的角度承认“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承认有的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因此其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本文通过对《论语》及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上述看法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不是就知识的来源问题谈论“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的,而主要是从人的智力、认识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求知状况的差异的角度,把人分为生知、学知等等。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智德观及其现代意义杜振吉智德观即关于智慧(知识)的道德意义,或智慧(知识)与道德二者关系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把“智”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并对智德加。倡导和强调的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从道德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可以把...  相似文献   
5.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15,(3):101-104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6.
石磊 《船山学刊》2012,(1):79-82
传统对生知的解读忽视了儒家的信仰维度,没有充分揭示生知的内涵。生知与儒家的圣人信仰和天道信仰密不可分。生知、学知的划分表面上是区分认知资质,实质上是以先天离天道的远近来确立圣人的神圣级别,而生知之圣在这个阶位体系中居于顶端,具有最高权威和神圣性。生知与性善论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在荀子性恶观和天人相分的背景下,只能产生圣人学知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8.
徐会利 《理论界》2020,(1):29-36
在对孟子尽心章的理解上,阳明与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从格物致知角度解释知性与尽心,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从知的角度而言,"存心养性事天"是从行的角度而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从态度上而言,知性如同格物,尽心如同知至,知性而后才能尽其心。阳明则将孟子尽心章比配三种不同根器之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尽心知性知天"是生而知之的圣人才能实现的,"存心养性事天"是学而知之的贤人才能实现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而知之的学者能够做到的。阳明以三种不同根器的人来反对朱熹从格物知至注解此章,用知行合一反驳朱熹从前知后行的角度注解此章。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不在于哲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得出结论的方法和对结论的表述上。通过对康德的认识论命题“先天综合判断”与孔子的认识论命题“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比较可证明这一观点。从思维方式差异的对比上,也可为“中国的思想和科学开始领先于西方而最后又为西方所反超”这一学术公案寻找到一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再识孔子     
正在历史演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传统教育总是在被批判着,但过多的批判之后,我们还应再审端倪,留住历史精华。事实上,后人在过多过激烈的批判中常常漠视了那些历史陈迹的精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公认的世界最早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从小受西周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向往西周教育和文化,自小立志当官,最终冲破"学在官府"的桎梏,投身兴办私学。他指出"学而优则仕",并提出"仁"和"礼"作为做人和从政的标准。时至今日,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教师能与孔子相比肩。他开了私学教育的先河,孔子以"有教无类"为标准,打破官方不收民间学生的规定,广收学生三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