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56篇
  免费   2047篇
  国内免费   283篇
管理学   19763篇
劳动科学   991篇
民族学   2796篇
人才学   2671篇
人口学   1060篇
丛书文集   19322篇
教育普及   3篇
理论方法论   4126篇
综合类   36974篇
社会学   7911篇
统计学   556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61篇
  2022年   863篇
  2021年   1045篇
  2020年   1430篇
  2019年   1567篇
  2018年   672篇
  2017年   1359篇
  2016年   1878篇
  2015年   2537篇
  2014年   6790篇
  2013年   6186篇
  2012年   7432篇
  2011年   8193篇
  2010年   7223篇
  2009年   7754篇
  2008年   9269篇
  2007年   6215篇
  2006年   4702篇
  2005年   5076篇
  2004年   3630篇
  2003年   3626篇
  2002年   3566篇
  2001年   3258篇
  2000年   2548篇
  1999年   1027篇
  1998年   596篇
  1997年   433篇
  1996年   275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描述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并实证考察安徽数字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势头良好;2011-2019年,安徽省包容性TFP年均增长1.93%,技术进步是安徽省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来源;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安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这一促进效应不仅受到数字金融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存在人力资本的调节影响.为进一步加快安徽包容性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安徽建设、加强目标人群数字金融素质、注重防范数字金融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贸易提升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产品进口贸易和农产品出口贸易均有利于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提升作用更大;(2)相比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渠道,农产品贸易通过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提升作用更强;(3)农产品贸易可以通过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即存在农产品贸易→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4)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双重门槛效应,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由低变高的动态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因此,要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一方面离不开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结合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施行差异化的农产品贸易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产品贸易的正向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把握中国人力资本错配状况,文章构造省级和产业级面板数据及构建人力资本错配系数,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本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则配置过度,但市场化进程总体改善了全国错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均改善了当地的人力资本错配,但中部地区仍有待解决;全国人力资本错配呈现先略微上升后持续下降趋势,这与行政垄断和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强度有关;近年来,一产和二产的人力资本错配显示出我国正面临农民工"返乡潮"和经济"脱实向虚"趋势.基于上述发现,政府要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雁阵"型产业布局,尤其要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储备.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条件下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革开放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形态表现。而从系统视角看,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系统在不确定性上升了的外部环境和系统自主性内外双重作用下,对其结构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和方向。系统具有抗扰动、维持秩序的自发倾向,根据这一适应性原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坚持三个重点,其中,开放是首要原则,创新是根本动力,协调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采用 Hicks Moorsteen指数对中国省域以多维城乡差距为非期望产出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进 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多维城乡差距的包容性 TFP指数低于传统 TFP指数,技术进步的快 速下降是导致 TFP指数下降的重要原因;城乡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包容性 TFP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 包容性经济增长存在区域差异;滞后一期的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对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全国以及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包容性经济增长存在“倒 U型”关系,城乡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地 区经济发展与包容性经济增长正相关。城镇化率有助于推动全国以及东、中部地区包容性经济增长,但 与西部地区包容性经济增长负相关。产业结构对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要推动经济包容性增 长,必须缩小多维城乡差距,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以 及城乡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此形成新发展格局:(1)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2)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加快消费转型升级、重塑新型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基于新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旨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理念的迭代与升华.当前东北地区当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依据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价值升级,依托法律的价值导向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法律与技术在绿色发展命题下的交互,运用法律激励机制破解集体行动困局,激励全社会投入绿色发展实践,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事实上,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以网上银行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引人关注,并与农信机构在客户、资金等方面展开了竞争,影响农信机构的绩效.为此,文章基于213家农信机构2014-2018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GM M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社会绩效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进一步识别了省联社干预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农信机构的社会绩效;(2)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信机构社会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东部地区农信机构的社会绩效有更加显著的负向影响;(4)省联社干预减缓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社会绩效的不利影响.上述实证结论对农信机构改善社会绩效、加快省联社改革以及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 154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探索累积生态资源、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意向性自我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青少年拥有的生态资源数量正向预测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而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于生态资源数量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关系。这表明,累积生态资源既可直接对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产生积极影响,又可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意向性自我调节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需要凸显青少年在自身发展中的自主性以及多重生态资源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