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扬文艺还原现实事物与生存经验的资质是现代诗学的一种重要意向。柏格森、兰色姆、罗伯·葛利叶、梅洛·庞蒂是秉持现代诗学还原论的有代表性的四家。柏格森希望拆除功利化感官意识的屏障,让人回归现实事物。兰色姆否定科学理性,其还原目标是本原世界。罗伯·葛利叶颠覆文化观念,要还原的是事物本身。梅洛·庞蒂解构笛卡尔哲学传统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机制,其还原目标指向“世界之肉”。现代艺术哲学的“还原”不是运动,但依旧可从逻辑和历史的层面考量。还原论与传统再现论有密切关联,但其以“效应”为重心和以“失落”为前提的思考方式迥然有别于历史上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从死亡学层面看中国古代诗哲薄人事厚自然的审美襟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看轻人事、热衷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常有的心绪。在死亡学的层面上看待这一文化现象,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人事的仕途域限与官场凶险给文人士子造成的心理影响。这一影响的直接后果是自然(山水)的审美性和人事(官场)的非审美性的对峙。在中国诗人的观念中,人事还具有伤生害命的效果,由此引出了“动”与“静”、“忧”与“乐”的取舍。在中国诗人的视野中,自然是永恒、真实、庄严、神圣的,人事则是易逝、虚幻、卑下、荒诞的,因而中国诗人在看待自然时常内含死亡的视角,在审视人事时常采用不朽的视角,后者宣告了自我向自然的归化  相似文献   
3.
两歧作为对矛盾性、对立性、多样性的指认是<两歧的诗学>立论的起点和依据.依作者的论述,两歧是社会、生命个体和诗学固有的现象.两歧的更深刻处是它的悖论性:肯定诗学和人生除了矛盾、两歧之外,也具有一致性、非矛盾性.两歧作为理论视角的真正意义是揭示历史和人生的诗意,它最终表明:诗意的真正根源是生命的丰盈与高蹈.  相似文献   
4.
张文初 《云梦学刊》2004,25(6):63-66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不只是发现了创作情感的回忆性和一般性的强调了诗中情感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以非常完备的理论阐释对“快乐”的诗学地位作了本体论的认定。华兹华斯的观点成了与既同属于表现论诗学却又认定“忧愁”为诗之本体的中国古代韩、欧等所倡导的“穷工论”完全相反的诗学观。华、韩等的区别源于不同诗性主体的构成:前者从诗与生存的分离出发,以超功利的真、善、美为基本价值追求;后者认定诗与生存的一体性,以功利性的生存关注为诗性情感的本源。  相似文献   
5.
在诗艺价值和诗人地位被普遍怀疑的今天,重读柏拉图的禁诗令有特殊意义。柏拉图禁诗的主要理由是诗艺远离真理。柏拉图的“递相摹仿论”,割断诗艺与理式的“质素性”联系,把诗艺的内容设定成不具有超越性的纯粹具体的表象。后世反柏拉图禁诗令的诗学理论家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立场出发建构了诗艺内容和超越性存在的关联,从而赋予了诗艺以极为崇高的地位。诗艺的当代危机在于:后现代对柏拉图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意味着把诗艺重新带入无超越性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里尔克明确指出:诗不是情感;“诗是经验”。里尔克的言说意味着告别传统浪漫主义诗学观和他自己早年诗歌创作的方式。但在这种“告别”中,它又仍然保留了浪漫主义的作者本体论观念。里尔克对超主体心性的“经验”的推崇,与传统再现论有类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它不属于“再现”。“经验”的超对象性、超实体性、超概念性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范畴上领会;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激赏也正因此而发。  相似文献   
7.
对既定理性观念及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的态度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和中国传统意象论对话的一个主题。现象学和意象论都有对既定理性观念第一性的排斥,但两者的“排斥”有深刻的差异。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也为意象论和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家所重视,但同样,其内在的相异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就"学"与"思"的二元性思考而言,儒门重学。纳学于思、以学制思是儒门处理二者关系的两种机制。与尚学相应,儒门崇尚学术的传承。学与传承的同一在中国古代具有历史实在性。"同一"的根源是二者的逻辑结构和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学本身即是指对前人已经形成的知识的接受;在中国古代,"学"源出于"官"。  相似文献   
9.
里普斯移情论内涵的核心是对象化。对象化主要有七个层面的规定:审美由"对象"和"原因"两个方面构成;"自我"和"对象"在审美中绝对"同一";"对象化"不同于"认知事物对象",也不同于"回忆对象性情形";"对象化"与自我日常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迥然有别;"对象化"的"自我"不具有生存实践性、但又必须是直接经验性的;"对象化"的内摹仿与身体器官运动无关;"对象化"的具体形态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0.
一部当代的美学著作,如果既要对传统美学学科所包含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要全面展现历史上重要的美学思考,又要针砭时弊、从根本意义上回答当代人生的美学问题,作者势必面临两者不能相容的矛盾:学科的问题结构和历史上浩如烟海般的学术思考,均产生于历史的语境之中,与现代人的生活并不尽合;各种观点相互之间内含的矛盾很深,要把他们统一起来,非常困难,要把它们统一到构建现代人生诗意的学理道路上来,则更是难上加难。毛宣国先生的《美学新探》(岳麓书社,2002年5月,下称《新探》)却执意承担这两个本质上互不相容的使命。作者明确表示,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