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0篇
  免费   494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2264篇
劳动科学   729篇
民族学   111篇
人才学   354篇
人口学   453篇
丛书文集   2556篇
理论方法论   435篇
综合类   5148篇
社会学   781篇
统计学   1264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439篇
  2015年   512篇
  2014年   1113篇
  2013年   813篇
  2012年   935篇
  2011年   977篇
  2010年   914篇
  2009年   899篇
  2008年   1054篇
  2007年   737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619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384篇
  2001年   356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应用索洛余值法,基于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解析。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对邻近地区有负向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形成;从直接效应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经济密度指标均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从间接效应看,仅人力资本指标对邻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忽视了要素流动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而发展的新的资本创造模型则认为资本集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劳动力的流动过程。另外,是资本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决定资本是否创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度、工业品支出份额及资本贴现率的变大,替代弹性及资本折旧率的变小,将降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而提高中心-外围结构的稳定性;经济地理空间的产业均衡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企业生产工业品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足够显著,或者工业品支出份额很高时,市场拥挤效应将彻底消失,并转化成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可以形成不同的关系,这意味着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本文发展的资本创造模型可以体现出多样化的产业空间动态演化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AI)伦理和治理.一是现有AI成果的技术条件——封闭性.现有AI技术的应用要求场景是封闭的,所以AI的强大能力并非完全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本文研究表明,受到广泛关注的用户隐私等问题,源于行业规则滞后、传统设计范式的伦理非封闭性和长期效应的预测能力不足.二是技术应用的外部机制.目前主要依靠熊彼特模式,其先天局限性是诸多伦理风险的深层原因,并限制了新技术在重大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本文基于对熊彼特创新向公义创新升级的时代趋势的分析,提出构建公义创新动力机制的若干路径,并以养老产业为例,阐述公义创新在创造性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效能.  相似文献   
6.
7.
杨鹏  张润强 《创新》2019,13(2):106-118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西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基于因子分析法,科学评估广西主导工业产业发展情况,认为广西应重点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机械产业、医药制造产业作为广西工业的主导产业。同时,基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视角,提出广西增强工业主导作用的路径,即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构建工业园区内生机制、实施资源环保倒逼机制以及形成营商环境助力机制和开放发展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9.
10.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也能拉动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此,构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传统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改进和扩展,建立产业升级函数模型和科技创新函数模型。运用1997—2017年全国数据,测算产业升级指数、科技创新指数、人口素质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并进行相关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997—2017年间中国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为40.3%,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为25.9%,创新能力提高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大于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的拉动作用;从年度贡献率变动来看,二者的贡献率均呈波动起伏变化,但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