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6篇
  免费   457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341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803篇
人才学   70篇
人口学   46篇
丛书文集   2331篇
理论方法论   443篇
综合类   4295篇
社会学   486篇
统计学   6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260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321篇
  2015年   452篇
  2014年   716篇
  2013年   628篇
  2012年   706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600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政治现实的演化使"世界国家终将实现"这一终极论断遭受重大挑战。该文试图借助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等概念来讨论世界国家无法形成,认为认同的形成机制是有限的互动,在微观层面上限制了世界范围内集体认同的形成;情感因素带来的群际内偏私、群际间积极区分和外群体偏见,则在宏观层面上限制了集体身份的边界,世界范围的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的无法建立使世界国家无法形成。从现实意义来看,一种相信西方自由主义能够产生世界性国家的幻想得以被击碎;从理论意义来看,该文重新理解了集体认同的形成机制,重新界定了集体身份的内涵与边界,并将社会心理学的成果引入集体身份效用范围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3.
4.
5.
晚清女学生同时拥有闺秀和新女性两种不同的身份。一方面,她们是来自士绅家族的闺秀,幼受庭训,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遵守传统女德观念;另一方面,女学兴起后,她们又进入女学接受近代女子教育,被塑造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拥有启蒙女界的自觉意识和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在女学生繁荣的写作背后,两种身份并存共生,分别于公、私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又在道德层面实现了新旧两种身份书写的互动与融合。晚清女学生写作背后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建构是晚清女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身份认同的缩影,她们的努力与尝试体现了女性智慧与女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与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编外教师是我国教师群体中处于边缘化的子群体,其生存现状和发展常被社会忽视。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对优化我国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个体接受并认可当前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就形成了教师的身份认同,并将这种积极的态度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促进实践教学。目前,编外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多关注农村和城市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方法多以量化研究为主,研究主题单一,今后要转变研究范式和理念,合理利用编外教师的优势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单位发展转型期,单位成员情感认同主要存在单位成员需求表达不确定、单位主流文化认知传递受阻、外部竞争对手影响情感认同形成三个难点,这主要是由多元情感对单位情感认同的冲击性、单位情感认同的低回应性和外部环境对单位情感认同的高抑制性等原因造成的。破解这一难题,应着力构建稳定的需求表达机制,聚力强化单位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主流文化、巩固成员认同。  相似文献   
8.
三秦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族群多元性和包容共生性。金元时期,契丹人来到秦地,或做官,或从军,或暂住,或定居,为秦地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以耶律楚材家族最为突出。耶律楚材家族在此进行文学交游活动,使用汉语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诗作,为秦地提供了文献资料,反映出与秦地士人的惺惺相惜,表达了对三秦文化的向往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契丹人在此地的文学创作活动,既反映出中华文化交流交融的情况,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与灿烂多样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锦鲤祈福冲击了科学精神与理性思维,且背后隐藏着大学生多层次的心态与需求。其生成逻辑是多维度的,民俗学认为这是大学生祈盼好运的网络俗信仪式;社会心理学看来,这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狂欢、颠覆现实理性的新形式;在消费文化理论框架下,这体现了大学生受群体压力与商业营销作用,利用消费符号完成身份认同与表达自我。对待这种大学生转发锦鲤的现象,我们持有理解但是审慎的态度,引导策略包括:在线下,采用多种形式呼唤理性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奋斗实现未来;在线上,熟练掌握网络叙事方式,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政新高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